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
審核:
來源:
作者: admin
時間: 2015-06-09 09:40
點擊: 5017次
前言
教科文組織自從近50年前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促進高等教育與研究的發展。正當我們行將告別本世紀,準備進入下一個一千年的時候,我們看到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大發展。而且人們對于高等教育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是,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高等教育,都處于危機之中。雖然就學人數在不斷增加,但國家的支助能力卻在下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與研究方面的差距本來就很大,現在又在進一步擴大。
高等教育當前面臨的趨勢和新的挑戰表明有必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并為其今后的發展確定新的方針和主要任務。這始終是教科文組織在其第三個中期規劃(1990-1995年)期間在地區和國際一級開展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辯論的主題。教科文組織各會員國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在1993年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我“繼續制定一項本組織對整個高等教育領域的總政策”。
這份政策性文件正是根據那個決定制定的,它綜合介紹了教科文組織認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趨勢。并試圖對該領域的一些主要政策問題提出本組織的看法。它提出了會員國及學術界提請我們注意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鑒于上述情況,它闡明了高等教育必須變革與發展的基本理由。但是,這份文件絕不是要強制推行某些樣板或作一些硬性規定,它充其量不過是會員國及高等教育負責人在根據本地區、本國和國際上的不同情況和具體需要與條件制定政策時的“參考坐標”。這份文件還旨在供教科文組織本身確定其高等教育計劃的主要方向。
這份文件應當被視為教科文組織對目前正在開展的有關世紀交替之際的教育的各種問題,包括高等教育的辯論的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應被看作促進高等教育及研究的倡議與活動的動力以及在世界范圍內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支助的重要步驟。
高等教育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所面臨的各種復雜的挑戰要求各方面的力量的參與并需要多種多樣的觀點與方法。所以,這一項研究應被視為對其它國際及地區組織與機構在這一領域里正在開展的工作的補充。但是,正如當代社會所面臨的許多其它問題一樣,高等教育問題也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因此。借此機會,我呼吁所有有關方面加強合作以實現我們的共同目標 -- 進一步發展作為人類持久發展的重要手段的高等教育。
最后,我要向對這份政策性文件提出有遠見卓識的意見的各會員國、政府及非政府國際組織以及教科文組織的許多其他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謝。
教科文組織總干事
費德里科.馬約爾
概要
I.這份政策性文件從整個體制和具體院校的角度對高等教育必須變革與發展進行的分析及提出的理由都源于教科文組織近年來一直參與的世界范圍內就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趨勢和面臨的挑戰所作的思考。這也是根據當前的和潛在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來加強教科文組織在其主管領域內的作用這一總目標的組成部分。
II.高等教育以及各種高等院校的活動與功能的性質意味著這份文件的對象范圍很寬 --從學術界人士到所有有關人員和決策者以及包括教科文組織本身在內的國際組織,但主要對象是國家及院校一級制定和實施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對國際學術合作有影響的人士。
高等教育的趨勢
III.高等教育最近在各個方面都有發展,各地區、各國乃至各地的情況往往很不相同。然而,盡管有這些區別,仍出現了世界范圍內各種高等教育制度的各類院校所共有的三種主要趨勢 --量的增長(雖然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在就學機會方面仍然不平等)、學校結構、課程及學習形式的多樣化以及財政困難。在高等教育與研究的條件方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正在擴大的差距尤其值得關注。
變革世界中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
IV.雖然人類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進步,但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挑戰仍然是最主要的問題??v觀全球性主要趨勢,可以看到一系列并存的,有時是矛盾的過程:民主化、全球化、地區化、多極化、邊緣化和分裂。所有這些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并要求它作出相應的反應。經濟與技術發展不斷提出的新任務以及發展戰略的改變也同樣重要,正如教科文組織倡導的那樣,發展戰略應當促進人類的持久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經濟增長應促進社會發展和保護環境不受損害。能否找到解決上述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的辦法。取決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響應 --新的眼光
V.高等教育對不斷變革的世界的響應應當以針對性、質量和國際化為指導,這三個口號決定著高等教育在地方上、在本國和在國際上的地位與作用、教科文組織為促進變革與發展而發揮的作用和應作的貢獻也正是結合這些目標制定出來的。
V1.高等教育的針對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即其在社會上的作用與地位、其教學與研究的職能和后續服務,以及它在廣義上與職業界的聯系、與國家及公共資助的關系和與其它級別和形式的教育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VII.高等教育必須有針對性的問題已有新的含義,也變得更為緊迫,因為現代經濟要求畢業生能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能并具有在不斷變化的勞務市場中不僅能善于找到職業,還能創造職業的素質。高等教育必須重新考慮其任務、重新確定它的許多職能;尤其要考慮終身學習與培訓方面的社會需要。
VIII.高等教育的開展與管理獲得成功的前提之一是與國家和整個社會有良好的關系。這種關系應當建立在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原則基礎上。要使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始終成為自由探索的場所,始終在社會上發揮創造、思考及批評作用,沒有這兩條原則是不行的,雖然國家可以而且應當起到促進及制定規章制度的作用,但應提倡高等院校自治,同時,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也迫使高等院校與國家和其它社會部門建立聯系并承認他們應向社會負責。
IX.國家資助有限是阻礙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是高等教育目前出現危機以及國家與學術界之間緊張關系的原因所在。高等院校必須改善管理,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以承擔起對社會所負的責任。
強調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支助仍然是主要的,但高等院校也需要認真尋求其他資金來源,另外,有關各方 --學生、家長、國營與私營部門、地方與全國性社團與政府 --都必須投入這項工作,盡管如此,各國有各國的情況,不能指望其他的財源能使高等教育擺脫當前的危機或制止許多院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院校每況愈下的趨勢。
XI.實行交納學費的辦法是高等教育中一個敏感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社會公正與社會流動的許多問題、涉及到教育平等、和整個國家的教育,社會與財政政策。這個問題還必須從學科流向的角度來考慮,學科流向實際上已經受到大學前教育現行的學費制的影響。還應注意采取其它形式資助高等教育的可能性。
XII.在教育經費問題上如果采取國家不承擔義務的政策,那么就可能在成本回收、在尋求其他資助等方面給高等教育造成過大的壓力,也會導致對自力更生的必要性的狹隘的理解,這種危險是存在的。要使高等教育對社會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國家和整個社會就不應當把它看作是國家預算的一種負擔,而應將其視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投資,目的是提高經濟競爭力、促進文化發展和增強社會凝聚力,高等教育經費的分攤問題也必須以這一認識為基礎加以解決。
XIII.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對于提高高等教育的針對性和質量至為重要,這就要求開設開發學生智力的課程,要求提高學習內容的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還要求根據信息與交流技術的迅速發展,采用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手段。
XIV.研究不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而且是保證其社會針對性和學術質量的前提。研究活動對教育的好處往往被低估。在對學術研究的資助問題作出決定時,應考慮到這一點,尤其是因為我們正在進入該樣一個發展階段 --即科學、技術和文化共同關心和聯合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多,高等教育應當被視為促進這些聯系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
XV.質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人們特別關注的問題。這是因為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要與期望。最終取決于教學科研人員、課程與學生的質量以及其基礎設施和學術環境的質量。提高“質量”包括許多方面,高等教育提高質量的措施的主要目標應當是學校和整個體系的自我完善。
XVI.鑒于教學和研究人員在高等院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作用,質量的評估與提高應當從他們入手并積極吸收他們參加。人力資源的使用政策,尤其是涉及招聘與晉升的政策,應當有明確的原則和詳細的目標。這些政策應強調專業人員的職前培訓及在職培訓和通過更加嚴格的辦法選拔和培養工作人員,使其能勝任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
XVII.學生的質量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因為招生數量大,課程門類多,目前的教育經費又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和高等院校都采取了各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普遍認為高校學生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學畢業生的能力與動力 --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間的銜接和對學生的指導問題以及在學生中,尤其是在享受國家資助的學生中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的問題。
XVIII.高等教育的物質基礎和學術基礎的質量對于其教學、研究和服務工作以及對于校風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好的校風能使差別很大又往往分散在各地的高等院校凝聚在一起。在基礎結構 --從校園通道、試驗室和圖書館到“信息高速公路 --方面的投資應當被視為公共工程,成為實現與經濟相關的基礎結構現代化的全面努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XIX.質量評估對于尋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辦法是非常重要的。必須注意的是在進行質量評估時不應只想到財政問題,或者主要涉及高等院校的全面工作中那些較適合于用數量來表示的質量指標。應當充分注意遵守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原則的問題。但是,也不應當用這些原則來阻撓必要的變革或者掩蓋對合作精神的片面理解和濫用特權,這種做法最終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工作的。
XX.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首先是因為學生與研究本身具有普遍性,當前的經濟與政治一體化以及日益增長的對文化間了解的需要都使國際化得到了加強。在國際環境中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學生、教師及研究人員的人數日益增多就證實了這種趨勢。信息與交流技術的穩步發展促進了學校之間,學者之間和學生之間各種類型的結網和其他聯系。
XXI.國際合作首先應當以伙伴關系和共同致力于高等教育的質量與針對性的提高為基礎。高等院校,尤其是某些發展中國家的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每況愈下,需要國際上的支援。在這一方面,應當促進那些有助于減少現有不平衡現象和為獲取和轉讓知識提供方便的計劃與交流活動。
高等教育的變革和發展 --教科文組織的作用
XXII.高等教育與研究的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挑戰及其可能作出的反應,對于教科文組織的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它們要求:
教科文組織作為聯合國系統中主管這些領域的專門機構加強其在發展高等教育和研究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組織貫徹指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那些原則和標準,特別是增加機會但又必須注意公平;
促進高等教育的多樣性,這是提高其針對性和質量的前提;
促進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這是高等教育永遠不變的兩條準則;
將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活動集中于促進國際合作,尤其要強調支持加強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與研究。
XXll1.教科文組織自成立以來,就一直把通過國際合作發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作為自己的一項主要工作。實現全民基礎教育和增加終生學習機會是教科文組織教育領域的優先事項。這一目標與更新和發展各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教科文組織將敦促各國政府和其他的國家與國際機構把高等教育視為一項社會、經濟與文化投資,并創造必要的條件,辦好高等教育。
XXV.教科文組織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計劃是繼續擴大高等教育和擴大招生。按教科文組織1960年通過的《反對教育歧視公約》提出的和由以后的一些國際公約重申的規定,要讓所有的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接受高等教育,這仍然是本組織的主要工作。
XXV.根據一致認為需要重新考慮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與高等院校的各種趨勢,教科文組織將其活動集中于針對性及質量,這兩點是有遠見的高等教育政策所必須的。本組織努力促進高等教育機構與制度的多樣性,另外,教科文組織還強調在不忽視知識的普遍性及質量第一這條標準的同時,也必須繼續努力開設不同的課程,以便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各國和各地的特殊需要。
XXVI.教科文組織將進一步努力為作出有根據的決策和建立監測與跟蹤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所必須的基礎創造必要的條件,并協助會員國及其高等教育機構制定質量保證及質量評估的機制和方法。為履行這一職責,本組織將繼續將這類活動下放到各地區辦事處和中心。制定供決策時參考的有效文件也要求本組織繼續在高等教育領域內開展工作;包括提高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統計數字和指標的覆蓋面、可靠性、概念與定義,并促進關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XXVII.將特別重視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這兩條原則,它們是高等院校開展學術活動、發揮作用與發展的基本前提??紤]到有必要在這方面制定普遍接受的標準,教科文組織將與各會員國、非政府高等教育組織、整個學術界進行合作,來加強這些原則并提高高等院校教師的地位。
XXVIII.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組織法》規定的使命,擴大國際合作仍將是本組織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主要目標以及主要活動方式,教科文組織的計劃是在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加強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及研究能力的同時,促進世界范圍內的合作。
XXIX.姊妹大學/教科文組織教席計劃將繼續作為本組織旨在加強地區間、地區和分地區范圍內高等院校的結網與建立其它聯系的主要行動計劃。這一計劃所包括的范圍廣泛的活動及其靈活的組織方法和籌資方法都證明它適用于知識的轉讓,而且適合各地區、各國以及各高等院校的有關需要,在該領域進一步開展活動時將考慮教科文組織的“大學 --企業 --科學合作計劃”(UNISPAR)和“社會改革管理”(MOST)等行動。
XXX.教科文組織在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這一進程中的最終目標是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全面更新和對高等教育的新的認識,這將體現在創建一種既扎扎實實立足于本地又全力追求普遍真理和發展知識的“進取大學”這一思想中。這將導致制定一項新的“高校公約”,這項公約將使各會員國的高等教育能更好地適應當前和今后人類持久發展的需要。
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二)
I.前言
1.本世紀的后半葉,在教育史上將成為高等教育不尋常的擴展和質變的階段。高等教育應當被看作是教育系統中互相關聯的各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通常包括各類學校,它們以高層次的學習與培訓、教學、研究(即使不同學校之間研究的深度、資金、范圍和學術地位可能不一樣)以及社會服務為其主要任務和活動。
2.這種情況證明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如果沒有高等培訓和研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取得與社會需要和期望相適應的進步,因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環境,必須建立以民主、寬容和相互尊重為基礎的“和平文化”,即人類的持久發展。
3.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現在到處都在呼吁高等教育更好地調整,并進一步適應當今新機遇和新挑戰與動蕩并存的時代的要求。顯然,象其它層次與形式的教育一樣,也要求高等教育根據其與社會,尤其是與經濟部門的關系,來重新研究其體制與組織結構,資金籌措辦法與管理情況。還要求高等教育與一切有關的方方面面對其目標、任務和職責提出全面的設想。
4.教科文組織認為在它主管的許多領域里,包括高等教育和科學領域,它的使命的針對性目前已得到很大加強。在履行《組織法》為其規定的職責的過程中,即“......通過鼓勵國家間在文化活動各個部門進行合作,包括國際間交換在教育、科學及文化領域中積極從事活動之人士......(來)維護、增進及傳播知識”。教科文組織依靠高等教育和學術與研究界這一主要合作伙伴,此外.它還把高等教育視為其主要主管領域 --教育、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文化和交流的全面計劃的固有的組成部分。
5.在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下,在該領域積極開展活動的國際組織正在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和計劃。教科文組織在其1993年的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上通過的決議1.12中請總干事“制訂一項本組織有關整個高等教育領域的總政策”。這份政策性文件正是根據這項決議而制定的。
6.這份文件是教科文組織與各國負責高等教育的部門,代表學術界的非政府組織和從事高等教育研究的機構或人士等密切合作,在世界范圍內就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趨勢及面臨的挑戰進行研究的結果。在一個以經濟與技術發展不斷提出各種任務,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也不斷提出新要求為特征的迅速變革的世界中,高等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為迎接這些挑戰,教科文組織于九十年代初開展了關于高等教育的作用、趨勢及面臨的挑戰的全球性探討。主要是幾次地區討論會,討論并通過了幾份綱領性文件,如“關于非洲大學的使命的勒貢聲明”(阿克拉,1991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高等教育的任務”《加拉加斯,1992年》和“關于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的錫納亞聲明”(錫納亞,1992年)。教科文組織的地區辦事處和地區中心也開展了幾項調查。同時,本組織的秘書處還與聯合國大學、高等教育領域的非政府組織合作,編輯出版了兩本介紹綜合情況的書。第一本題為《今日大學》作者是Alfonso Borrero Cabal,由在渥太華的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與教科文組織于1993年聯合出版,第二本題為《大學的作用:全世界的情況》,由Torsten Husen編輯,聯合國大學與教科文組織聯合出版。擬訂這份政策性文件時所使用的事實材料來自《教科文組織統計年鑒》、1991年和1993年的《世界教育報告》,1990年的《世界科學報告》以及教科文組織的其它調查報告和文件中的數據與分析。
7.上述會議、出版物及文件對于建立共同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框架以促進這份政策性文件所提出的有關高等教育的看法所反映的發展與變革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份文件的制定也應看作是根據當前出現的深刻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態勢來加強教科文組織的作用的全面工作的組成部分。應當特別提及的是國際文化與發展委員會和由教科文組織建立、由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J.德洛爾擔任主席的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即將提出的報告。這份文件在探討教育的新作用和對教育的新要求時也結合其它層次及形式的教育談到了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8.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的性質決定高等教育必須從整個系統和具體學校的角度進行全面的改革,因此,要擬訂政策框架就必須采納各種觀點。聯合國系統的幾個機構已參加了目前有關高等教育的辯論。其他政府間組織已經按各自的計劃與日程采取了相似的行動。他們的經驗有很大幫助。
9.這份文件一開始簡要分析了教科文組織認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趨勢以及哪些趨勢可以作為擬訂本組織政策的基礎。這些趨勢是從世界各國的不同經驗以及各會員國、各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高等教育當局、決策者和研究人員所表達的觀點中總結出來的。迅速變革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
?。 搬槍π浴保褐傅氖歉叩冉逃谏鐣系淖饔门c地位,包括它的任務、職責、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以及公平、責任及經費問題,同時強調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是為保證和提高針對性所作的一切努力的原則;
?。 百|量”,這是一個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職責與活動的多層面的概念。
?。 皣H化”,這是高等教育在本世紀后五十年中已大大提高的一個特征。
10.這份文件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對高等教育如何從體制上和在學校這一級適應這些挑戰以及教科文組織在支持會員國及其高等教育機構制定自己的政策和促進變革及發展方面能夠作出的貢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11.這份政策性文件的全面性及其結構表明它是面向各類人的。這包括學術界的人士、一切與高等教育有關的人和決策者以及各國際組織,包括教科文組織,因為它是聯合國在該領域的專門機構。
II.高等教育的趨勢
12.高等教育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最主要的變化是數量上的增長,但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在就學機會方面的不平等現象、學校結構,課程及學習形式方面的差異和財政拮據等現象依然存在。經費問題對高等教育的正常運作已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危害,已導致學術水平的下降。甚至在一些學術基礎和傳統比較強的國家中使研究活動也感到有壓力。教科文組織《1993年世界科學報告》指出世界上80%以上的研究與發展(R&D)活動是由少數幾個工業化國家進行的,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意味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這方面的差距在擴大。
數量上的增長
13.數量上的增長可以從全世界高等教育在校學生人數上看出,盡管地區與地區、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增長率差距很大。這一總的趨勢是由幾種因素造成的:人口增長、中小學教育大發展使更多青年人有資格進入高等院校、許多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增長,以及認識到這也是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出現了一些獨立和民主國家,他們看到高等教育不僅是今后發展經濟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為消除殖民主義和其它不民主的制度的痕跡與殘余。為加強民族特性、開發當地人力資源和吸收并運用知識與技術的能力而進行社會、文化及政措改革的重要手段。
14.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資料清楚地顯示了這一增長情況。各級教育在校人數從1960年的4億3千7百萬,即世界人口的14%增加到1991年的9億9千萬,即世界人口的18%。高等院校的學生人數增長的更快,1960年是1千3百萬,1970年增至2千8百萬,1980年增至4千6百萬,1991年又增至6千5百萬。發展中國家的數字表明這種增長特別快:1960年為3百萬,1970年增至7百萬,1980年增至1千6百萬,1991年又增至3千萬。因此,發展中國家在校大學生的比例從1960年的23%增加到1991年的46.2%。在某些地區,在校人數的增長特別驚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1970年大學生人數為10萬,而1991年竟增至1百萬;阿拉伯國家從1970年的40萬增至1991年的3百萬;南亞和東亞從1970年的4百萬增至1991年的1千8百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由1970年的2百萬增至1991年的8百萬。
15.然而,在解釋這些趨勢的原因時,必須記住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起點是很低的,而那里的人口增長率又是很高的。還必須記住發展中國家青年人數一直在不斷增加.而多數發達國家則出現了老齡人口增長的情況。
16.正確看待在校學生人數增長的現象必須將其與相應的學齡人口的人數聯系起來,這個比例數,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可以反映出某一級教育接收學生的能力的大致情況。世界的各主要地區之間18-23歲年齡組的入學率很不平衡。數字表明這種增長總的來說相當平穩。1960年是9.6%,1979年為14.8%,1980年是18.8%,1990年稍有下降,為18.6%,1991年又回升到18.8%。在同一時期,入學率在發達國家增長得更為穩定而且幅度大得多,1969年為15.1%,1970年為27.1%,1980年升到30.7%,1991年又升到40.2%。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入學率為:1960年的7.3%,1970年的10.1%,1980年升到15.1%,1991年降為14.1%。
17.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每十萬居民中的大學生人數是說明該國或該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用這一指標來衡量,入學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就特別明顯。1991年,這個數字差別很大,在北美洲每十萬居民中有5000多名大學生,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每十萬居民中也有2500多名大學生,只有幾個發展中國家能達到這個比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生人數要少得多。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情況,那里每10萬居民中大學生不足100名。這就是說該地區青年人上大學的機會僅是工業發達地區的1/17(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青年人上大學的平均機會是發達地區的1/14)。正如教科文組織《1993年世界教育報告》所強調指出的那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與世界其他各地之間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是當今教育方面最為明顯的差距之一。
18.在校學生人數的增加比較集中在人員、設備及總的運行方面花錢比較少的學科而不是在耗費資源較多的自然科學與技術等學術領域,這一點也很突出。雖然總的在校學生人數的增長也意味著婦女、少數民族以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農村地區的學生等入學比率較低的群體的入學機會有所增加,但今后的政策仍須以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為目標。成為富于遠見的政策的一項目標。
19.婦女上大學的趨勢證明在采取適當的政策時這一點是能夠辦得到的。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表明,婦女在高校學生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由1960年的34%增加到1980年的43%,以及1991年的45%(估計在2025年以前這個比例將保持在44%上下)。雖然已取得可喜的進步,但世界幾個主要地區之間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1991年,女大學生的比例在薩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為27%,在東亞是羽入南亞為36%,阿拉伯國家為37%。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女大學生往往集中在諸如醫護和教學等學科,而在科學和技術領域以及以學術研究為目標的各研究生學科里,女大學生的比例則比較低。
20.教科文組織的一項關于高校在校人數的預測表明全世界大學生人數1991年為6500萬。到2000年將增至7920萬,到2015年將增至9700萬,到2025年將增至1億。發展大規模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將成為今后的主要挑戰。發展中國家的在校人數預計也將呈現大幅度增加:1991年為3000萬大學生,到2000年將增至4000萬,2015年將增至5000萬,到2025年將增至5400萬。但是??紤]到預測的同一時期人口增長,上大學的機會不平衡的現象將依然存在:發達國家中,符合上大學條件的人口中將有大約半數能進入高等院校,而發展中國家能進入高等教育的人尚不足10%。
結構與形式的多樣化
21.各國政府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經或者正在對高等院校的結構與形式以及教學、訓練和學習方法等進行深刻的改革。這樣做的直接結果之一是幾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趨向多樣化。雖然有些學校;尤其是珍視悠久傳統的大學對變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觸,但從總體上說,高等教育已經在較短時期內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改革。
22.實行這些變革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在外部因素中下列因素在促進多樣化方面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對高等教育的社會需求大大增加,因而必須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對象的需要;
公共高等教育經費銳減,從而迫使高校設計成本效益更高的各種不同的課程與教學手段;
勞務市場的需求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高等教育機構根據經濟的全球化和地區化的趨勢,在新的專業、技術與管理領域和新的環境中提供培訓。
23.以下三個內部因素在調整高等教育的教學與研究活動中特別重要:
學科的大發展引起學科的大發展和進一步的多樣化;
進一步認識到在教學、培訓和研究工作中必須鼓勵跨學科和多學科的方法;
新的信息與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種職能與需要中的實用性的不斷提高。
24.上述各種情況合在一起的結果是各國的高等教育,主要在學校的結構、課程、學生人數及資金來源等方面出現了明顯的多樣化,各國的體制內部十分復雜,不管用什么靈活的分類方法都幾乎無法分清各類學校和各類課程。盡管如此,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每一所學校在高等教育系統中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對一些特別明顯的特征加以鑒別和分析能夠指出過去的變化和預示可能的發展方向。
25.近年來,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出現了下列兩元的,但未必是兩極的分化現象:
?。〈髮W類型及非大學類型的高等院校。盡管大學之間在研究數量與質量、學科數目以及開設的課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它們與非大學高等院校之間仍有很大的不同。
?。∫幠?,高等教育機構有大、中、小之分,在學生與教職工人數上也有相應的差別。大的學校往往位于大城市,它們往往也是大的雇主,當高等院校在幾個不同的地方辦學時。它們往往有幾個分校包括不同的附屬學院、研究所以及研究生院和職業學校,有些發揮著“聯合”大學或“綜合”大學的作用。
?。?菩再|和學習層次。某些學校有專門的方向,如農學、醫學、師范、社會科學或體育,但當前的趨勢是朝更綜合學科的方向發展。與這種趨勢有密切聯系的是學習層次多樣化。學習課程通常分為本科、研究生以及研究生后,它們分別授予三種主要學位--學士、碩士和博士(或各國和各專業相應的學銜),這是高等教育學歷的重要形式。但是,現在許多高等教育一級的學習與培訓不是在傳統的高等院校內進行的。這些課程往往是為適應差別很大的對象的特殊需要 --例如提供遠距離學習課程 --和滿足進一步專門化和不斷變化的勞務市場的要求而開設的。這些課程的結業證書引起了學術與專業兩方面的問題,包括對在學校以外所獲得的技能的學術承認的問題。
?。W生。由于經濟及社會原因,非全日制及不讀學位的學生數目在增加。此外,甚至全日制學生也越來越傾向于先工作一段時間再開始上大學,或者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因此,大學生的傳統的年齡結構也起了很大的變比。資全來源與所有制形式,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分為三大類:國家的、私立的和混合的。私立大學學生所占比例正在增長,在某些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達到了50%以上。最近,尤其是在中歐和東歐,私立高等院校和專業學校的出現意味著必須通過有關法律來解決這個新的問題。普遍認為,至少從學術水平上說,私立高等院校之間的差距大于國家的高等院校之間的差距。還應指出的是。甚至在某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之內,不同的私立高等院校在法律地位和學術水平方面也可能有很大差距。
26.在高等教育中還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區別,雖然這些區別與正在出現的多樣化關系不大。這樣,在某些國家的教育系統內會有這樣一種區別,即有些院校就其特點和所在地來看是面向全國的,而有些則只滿足某一地區,甚至本地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學校,尤其是專業學校,具有國際性。還有一些專為經濟力量薄弱不能獨自建立學科齊全的高等院校的小國,尤其是島國的需要的地區性教育機構。另外還有宗教學校和非宗教學校之間的區別(雖然這種情況已不多見),以及為不同性別的學生開設的學校之間的區別。
27.把上述任何一類學?;蛘n程當作最佳的答案或模式都是錯誤的,假如理想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接受到高等教育和以較少的錢來辦高等教育,那么我們很可能認為解決的辦法最好是有各種不同的學校,特別是從事遠距離教育的學校和私立學校,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忽視這樣一點,即就高等教育體系一個部分、一種職責、一項任務或一種結構作出的決定必然會影響到高等教育的其它問題。多樣化是當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歡迎的趨勢:應當全力支持。但是一切促進多樣化的決定的基礎都必須是在尊重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情況下,保證學校和課程的質量、學習機會均等和堅持高等教育的使命與職責。
資金與資源的短缺
28.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在現有財政資助狀況下人們對不斷從數量上擴大高等教育的要求表示擔心。在大多數情況下,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增加了,而實際撥款卻沒有相應增加,所以迫使許多院校削減預算、砍掉課程、放慢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步子、少訂圖書、減少國際合作、甚至裁減教師和研究人員,資金缺乏,加上公眾越來越關心資金的分配情況,往往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導致削減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資助。資金拮據已經影響到各類高等院校,包括一些實力較雄厚的學校。
29.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特別是在那些因控制國家預算而引起的財政困難又受到機構調整政策的影響的國家中,要在資金減少的情況下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確實有許多困難。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發展中國家的公共高等教育的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但是,即使這些國家對高等教育已給予相當優先的地位,他們仍遠遠不能提供所需的資助,或者與世界發達地區的情況相比。發展中國家花在每個大學生身上的平均絕對開支僅是工業化世界每個大學生平均費用的十分之一。這些問題說明在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開支方面很難制定政策,因為地區越窮,以撥給高等教育的資金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的百分比來算,每個大學生的相對費用卻越高。
30.現在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單靠國庫來支持整個高等教育系統。此外,鑒于目前一些地區的經濟狀況和國家與地方持續的預算赤字??磥斫窈髱啄陜冗@種趨勢難以轉變。要求尋找新的資金來源是當前高等教育“全盤政策”中的一部分。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收繳和/或增加學費及其它學習費用,通過鼓勵開展各種創收活動,如簽訂研究合同,開展廣泛的學術與文化服務,和開辦短期學習班等措施來修改費用分攤的辦法。
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31.教育與科學的最新發展加強了這樣一種論點:即既然知識是不分國界的,那么知識的探求、發展與傳播也能通過國際學術界的集體努力得到很大的推動。這就是包括高等院校、科學團體的學生會等在內的整個學術界具有國際性的根本原因。在當今全球貿易,經濟與政治趨向一體化以及對文化問了解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重視高等教育職責的內容和環境的國際化以及增加學生與教師的流動具有格外重大的意義。在國際環境中學習、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大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數量的增加是新的電信技術的產物,它肯定了這種有積極意義的總的發展勢態。
32.根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在過去十年里,在原籍國以外讀大學的人數增加了近30%從1980年的92萬左右增加到1990年的大約120萬。他們中的多數人(1990年有75萬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然而,同一統計資料顯示,在國外就讀的大學生總數的增加幅度卻低于全世界高等教育就學人數的實際增長幅度。因此,按百分計算,高等院校中學生的國際化程度降低了。這未必是一件值得擔憂的事,因為這可能表明發展中國家在本國培養自己的大學生的能力有所加強。但是應當從當前出現的大學生和教師流動的情況、方式與方向等角度來考慮這些變化,這一點也很重要。
33.大學生的流動在許多情況下,不是在有組織有安排的交流計劃范圍內進行的。許多國家和高等院校把高等教育視為對外服務的重要部分和額外收入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多數外國學生的學費全部自理,主要的受益者是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即使在某些情況下,主要是在高層次的學習上東道國及其教育機構也分擔一部分學習費用。這一趨勢的后果已經反映在大學的留學生的構成上,來自發達國家的學生數目增加的速度大于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數目。另外,發達國家在國外學習的學生中大約有97%的人到另一個發達國家去學習,所以學生的流動越來越呈現北--北流動,而南--北流動越來越少。換言之,雖然人們越來越看到到國外學習的好處,但所需的費用卻使留學成為那些付得起這種費用的國家(或學生)的特權。根據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國學生中除了東亞和大洋洲的學生外其他各國的學生人數都在下降,因為東亞和大洋洲的凡個國家的經濟近年來得到了明顯的發展。
34.人才外流的危險多年來一直是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方面的一大難題,尤其是那種較為傳統的形式,即大批人不回國或不回原單位。人才流失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在多數情況下,不能由在國外供職的人向國內匯款或其它有益的副作用來彌補。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1992年人力開發報告》,到1987年,非洲近三分之一掌握了高級技能的人才已外流,主要是到歐洲國家。在1985至1990年期間流失的中級和高級管理人才和其他類型的人才已多達6萬。人才外流問題也影響到了其它地區。這種人力資源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所造成的損失在某種程度上與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不無關系:即它們在接受移民時考慮正規教育程度與專業資格。
35.長期人才外流問題固然與學生流動和教師流動有關,但這不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全部原因或唯一原因,這是由相互關聯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因素所引起的更大范圍的地區和國際大流動的一部分。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情況緊張的反映,留學可以看作是促使有學識和才華的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但是外流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在本國培養成才的。青年研究人員和畢業生在本地得不到鼓勵或缺乏在業務上發展的機會,可能是導致人才向外國或向外地流動的主要原因,而這兩種形式的人才外流,對高等教育的正常運轉和長期發展都是有害的。
III.變革世界中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
主要的挑戰
36.以上介紹的趨勢對于了解高等教育當前運作以及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正常運作的條件是十分重要的。這些趨勢也在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其它一些同樣重要的棘手問題,如國家及私人的資助與資金分配;保持和提高學術水平;針對性、效率與有效性;教學改革;以及一系列與科學信息的冪增長和新交流技術的影響有關的問題。它們都對高等教育的政策辯論有很大的影響。但最終要求重新審查高等教育的使命、作用和職責的還是全球、地區、國家乃至地方上更廣泛的社會發展。
37.盡管人類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當今世界仍為許多嚴重的問題和挑戰所困憂,主要是世界某些地區人口劇增引起的人口變化,連綿不斷的沖突與民族糾紛、饑餓、疾病、長期貧困、流離失所、長期失業與愚昧。以及涉及環境保護、維護和平、民主、尊重人權和保護文化多樣件的問題,世界某些地區的一些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長期解決不了的事端與分歧由于不能再用意識形態這一“偽裝”而不僅變得更為公開而且更為持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際社會必須本著團結互助的精神并在清楚了解各國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采取緊急行動。
38.當前的國際形勢的特點是有一系列并存的,有時是相互矛盾的趨勢:
民主化,表現為許多極權主義政權被推翻和垮臺以及民主勢力的穩步發展。這是發展和開展保障和平和尊重人僅的集體行動的基礎。
全球化,表現為世界范圍內國家和地方經濟與貿易的相互依賴,以及采取著眼于全球的方法來解決所引起的問題。
地區化,即一些國家結為集團,來促進貿易和經濟的一體化,作為增強競爭力的手段。地區化對處理教育、文化、環境、勞務市場及基礎結構等方面的問題也是有益的。
兩極分化表現為全球、地區和國家范圍內不平等狀況的日益尖銳,并導致窮國與富國之間和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距擴大,以及這一趨勢所造成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及社會后果。
邊緣化,即一些國家以及部分居民由于某些方面比較落后而在國際上或在地方上處于孤立的地位。
分裂,它能引起社會和文化的不和,在極端嚴重時,會通過以民族、部族或宗教為為界,分裂國家及地方社會的企圖導致“原子裂變”。
39.為使發展沿著新的軌道前進,各級的行動必須更為有效,這一共同認識也促使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計劃署與基金來尋求新的方法、這一行動方針已反映在聯合國主持舉行的各種國際研討會的議程,辯論與決定中。這份政策性文件涉及到的有: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1992年6月,里約熱內盧).這次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是下一個世紀全球持久發展的行動綱領:
“和平綱領”,是聯合國1992年通過的,它提出了確保和平與安全的目標、原則及可能采取的措施;
世界人權會議(1993年6月,維也納),這次會議的決定強調發展是一項普遍的權利和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觀點;
國際人口和發展會議(1994年9月,開羅),它指出教育在目前及今后的發展進程中在解決人剛司題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40.這些文件提出的各種觀點的共同特點是強烈要求有關各方各國及其政府,各政府間組織、商業界及專業界,非政府組織、傳播媒體和廣大公眾…采取統一行動來擬訂人類持久發展的政策以及社會對此的態度和行動方式。有明顯跡象表明這一進程的勢頭將在聯合國正在擬訂的“發展綱領”范圍內以及在“世界社會發展高峰會議”(哥本哈根,1995年)和第四屆世界婦女會議(北京,1995年)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活動之后得到進一步加強。
41.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在許多國際會議及重要的決策性文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即人類應付其面臨的挑戰的絕對必要的條件是人力資源的開發,但不應狹義地理解為人力資源的使用,而應廣義地理解為教育和培養才。接受高等教育及其向社會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教育服務是所有需要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持久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與技術發展不斷提出的新任務
42.許多國家,包括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所面臨的重大經濟挑戰之一就是在經濟、技術和國際貿易中如何增強適應各種變化的能力。這些變化的速度都是空前的,并且影響到人類活動的許多領域,它們創造了一些新的機會。但也造成了很多問題,尤其是涉及到職業界的問題。這一領域中的變化超出了通常的經濟被動的起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濟與技術發展的影響很大,若不能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加以處理,那么它就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和政治問題,并且不可避免地在地方上,在整個國家,地區乃至國際范圍內造成不良后果。要解決這些不斷變比的新任務,主要靠教育和培訓。
43.技術發展,尤其是信息與交流方面的技術發展影響極大,所有的國家、無論其工業化程度如何,都必須使用全球公認的標準與設備。這不僅指硬件.而且也指組織結構和人的因素,或稱“人體”,這就有賴于或涉及到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
44.上述情況的后果與高等教育的相關特別密切,因為創造高質量的工作有賴于高質量的勞動大軍,而高質量的勞動大軍的培養正是由高等教育與職業和技術教育一起來完成的。新的發展戰略與高等教育。
45.必須在國家和地方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范圍內來尋求解決上述挑戰的辦法。這些決辦法還必須符合各個社會希望作為其國際社會、經濟與文化關系之基礎的那些原則。高等院校集中了熱愛學習、立志傳播現有知識和探索新知識的人,不管結論如何,高等院校必須與整個社會聯系,這才名符其實。
46.對現代社會及經濟發展進行的研究表明這種發展在僵化和強加的結構下是不可能蓬勃發展的??可嵊蔡谆驈娭撇捎媚撤N經濟模式制定的發展策略是注定要失敗的,這是從實踐經驗中,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中歐和東歐的經驗中得出的一條教訓.這一教訓同樣適用于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教科文組織為擬訂這份政策性文件而召開的一系列討論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和學校認識到,在所有地區,機械地搬用外國的概念和價值觀和忽視本地區的和本國的文化與思想對教育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正在進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國家都應當注意這一點。
47.在聯合國1991年制定并隨后經聯大批準的《國際發展戰略》中對自力更生持久發展這個概念的基本內容作了闡述。它認為經濟發展應當建立在兩個主要基礎之上:減少貧困和開發人力資源。對于關心這些問題的人來說。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人類的發展以及建立更加合作和更多參與的社會關系都與有效地利用和發展現有的教育機會,包括高等教育在內,有著直接的關系。
48.通過以上對迅速變革的世界上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進行的簡要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
?。「叩冉逃峭苿討冬F代世界各種挑戰所需的大環境的主要力量之一。
?。「叩冉逃推渌麑W術、科學及專業機構與組織,通過履行教學、培訓、研究與服務等職責,都是發展進程中以及在貫徹發展戰略和政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 現在必須以一種新的觀點來看待高等教育。這種觀點要求把大學教育的普遍性與提高針對性結合起來,以滿足它所處的社會對它的期望。這種新觀點不僅強調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原則,同時也強調對社會所負的責任。
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三)
IV.高等教育的響應?。⌒碌挠^點
49.國際、地區、國家和學校各級的決策人在考慮各種方案和作出決定時應以決定高等教育在社會上的戰略地位及其自身的職能的三個口號為指導,即針對性、質量和國際化。
高等教育的針對性
50.針對性主要指高等教育整個體制以及每一所高校對社會所起的作用以及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因此,它必定涉及許多問題,如入學機會的民主化、在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與就業界的聯系以及高等教育對整個教育體制的責任等。同樣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界應參與尋求解決人類緊迫的問題,如人口、環境、和平與國際了解、民主與人權等問題的答案。高等教育的針對性也許最好體現在向社會提供的各種學術性服務中,今后,有必要對這些服務的形式和提供方法重新加以界定和重新研究。
與整個社會的關系
51.關于高等教育在變革世界中的作用問題的辯論應兼顧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保留那些應作為教育和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特點,另一方面則是為保證高等教育發揮社會賦予它的作用所必需的變革,它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對付人類面臨的普遍問題和滿足經濟與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切合各地區、各國家或社區的實際問題。
52.要對前面聽提到的各種挑戰作出反應,就必然要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因此,國家和學校制訂有關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職能的政策。就是要解決下列基本問題:
?。「叩冉逃捌涓黝惛咝H绾螢樯鐣洕兏镒髫暙I,如何推動人類持續發展
?。「叩冉逃?,尤其是教學和研究如何促進建立現代社會,如何更密切地參與下列行動:減輕貧困、保護環境、改善衛生保健服務和營養、宣傳文明社會的原則、發展其他級別和形式的教育
?。「叩冉逃绾螌β殬I界和公民文化為迎接這些挑戰所需的變化作出反應(即提高學術與專業水平以及公民與個人的素質)
這些問題可歸結為:高等教育在當前和未來的社會中起什么作用和應該起什么作用
高等教育與職業界
53.兩種并行的趨勢決定著高等教育與職業界的關系,首先,由于現代經濟越來越變得知識密集,因而更需要依靠高等教育畢業生這些“腦力勞動者”。所以高等教育正在向大規模招生發展。其次,畢業生必須適應不斷變化工作,更新知識和學習新的技術的需要?,F在的職業界變化很大,學生在較早的學習階段所學的很大一部分專問知識很快就會過時,因此有必要與生產部問保護相互合作的關系,這一點應該納入高等院校的總任務和活動中。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高等教育應從長遠的觀點和廣義的角度來看待它與職業界的關系。
54.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高等院校不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唯一機構,但是,這仍然是它們的主要任務之一,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仍被看作是中學畢業生接受各種學科的培訓的最好的地方,也是開展專業進修的基礎。它們還為青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培養他們與不同專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開展有效合作所需的技能。這一傳統職能必須與對“教育服務”日益增長的需要結合起來,因為社會正在朝“全民終身學習”的模式發展,這種模式正在逐步取代目前這種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有選擇的集中學習的模式)高等教育只有在入學機會和辦學方式方面采用多樣化和靈活的作法,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勞動市場提出的挑戰。
55.職業界的新情況對高等教育的教學和培訓的目的有直接的影響。僅僅增加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負擔不是可行的解決辦法。因此,最好開設那些可以提高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審慎地對付技術、經濟和文化變化與多樣性的問題、使他們具有主動性、進取心和適應能力等品質、使他們在現代工作環境中更有信心發揮作用的課程。
56.有鑒于此,高等教育必須對勞動市場和新的就業領域和就業形式的出現采取相應的和積極主動的態度。必須注意主要市場趨勢的變化,以使課程和學習安排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應通過發揮傳統的作用和幫助確定各地有助于人類持續發展的新需要,對未來勞動市場的形成作出貢獻。簡言之,在一個“學位=工作”;這一公式已不再適用的時代。高等教育培養未來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還應該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就業創造者。
57.為了應付這些挑戰,學術界與經濟界伙伴的積極配合己越來越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任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關系仍然主要停留在能促進技術發展的研究工作方面,不過,人們逐漸認識到有必要將其范圍擴大到教學、培訓、學習安排和機構組織等方面,與此同時,人們還在尋求一些靈活開課的新方法,作為促進、維持和加強穩定和彼此有利的聯系的手段。
58.由于私人機構和國家機構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和政治變化的影響,因此,能夠在這種環境中有效工作的人也需要一個培訓、再培訓和進修的國際環境,作為具有多種文化和廣泛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構,高等院校能夠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而且具有明顯國際性和全球特色的教學環境。
59.全球化過程進一步證明,現代化的人才培養不僅包括高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包括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文化、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充分認識,對高等院校來說,重要的是要加強其在社會上提高倫理道德價值的作用羽強調提局禾米田畢業生的積極參與的公民精神。在為學生的職業生涯作準備的同時,還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個人發展,對這樣的畢業生和這種課程的要求,可以成為在高等教育中重新重視人文科學和藝術的機會,也可以為與各種經濟部門和國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創造新的機會。
與國家的關系及高校管理的基礎
60.高等教育與國家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是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先決條件。為高等教育機構執行其任務確定總的規章制度和原則性的財政方案主要是國家及其備機構的職責。在這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在學校性質、所有制和職能等方面均不同,因此,國家行使立法的職能就特別重要。
61.清楚了解高等教育和國家之間的關系的原則.是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質量和管理制的落實的先決條件。在這一方面,學術自由也就是個人和集體的一些權利與職責,是很關鍵的。在承認學校自治權的同時,必須把大學或其他任何高等教育機構辦成可以進行自由探索的地方。正是這些原則使高等教育機構在許多方面有別于其他各級的學校和研究機構。我們不應把這種情況看成是生搬硬套其他模式和原則的作法。而應當看成是高等教育在傳播知識和為某個社區和整個社會服務中要取得進步的總前提。
62.近代歷史侖力地證明了必須捍衛學術自由的原則.它是高等教育機構存在和正常運轉的先決條件,因此,必須給予公立高校和認可的私立高校一定程度的法定的自治權,允許它們針對實際情況在社會中發揮其創造、思考和批判的職能。雖然國家可以在諸如資格鑒定和質量檢查等涉及整個系統的各種政策性問題上進行總體的協調,但還是應當有充分的和切實可行的學校自治。同時,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也在迫使高等教育機構與國家和其他社會部門建立聯系和合作關系并承認它們對社會也負有責任。
63.不過,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原則不能作為忽視業務和管理不力的借口。相反,這兩條原則意味著在學術工作中包括其倫理問題,在籌資,在研究與教學的自我評估等方面有更大的責任以及必須更加注意成本效益和效率。另一方面,評估與質量檢查,尤其是對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評估與質量檢查不應當變成外加的束縛,或者作為控制國家撥款的手段。評估和檢查應成為促進高等教育自我完善的手段,在這一復雜的政策問題上,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都應當看到,"緩沖組織"和其他集體代表制度所起的積極作用。
64.對高等教育的現狀的分析無一例外地表明經費不足是妨礙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資金不足的問題是不可能在近期內解決的,因此,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尋求解決這一困難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克服管理上的薄弱環,尤其重要。因此,公立和私立的高等院校都應該重視評估與質量問題,包括對學校和課程的鑒定,因為這對它們本身有益,也是一個靈活的、負責的管理體制所必不可少的。
65.無論是從財政還是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最有活力的高等院校都是那些已成功地采用了各種手段和信息系統來擺脫平庸和保證教學、研究和服務質量的學校,也正是這些機構在競爭中有更多的機會從公共和私立部門獲得資金。
66.提高管理水平的關鍵是對管理人員的領導和管理才干要有信心。這意味著要改進選拔和考核工作以及改善全系統、學校和院系各級的培訓和發展工作。還意味著要進一步促進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應該把這項工作看作是決策的重要依據。
經費與費用分擔的問題
67.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整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國家預算日益緊縮的時候,社會和個人對接受各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服務的要求卻持續增長所產生的基本矛盾。這種情況目前已成為國家和高等院校與學術團體之間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應該顯示自己有力量與其他有組織的部門競爭國家的財政資助。不過,不應該只從國家預算現有的和未來的困難的角度來談高等教育的經費問題?,F在應該從把發展高等教育的負擔由國家身上轉到私營部門身上的角度來討論這些問題。
68.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高等院校有時還得從其服務性活動中部分“收回成本”。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要認真研究一些能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人力和物力的方法。比如。收取學費的問題是高等教育中一個敏感的問題,因此對待這個問題必須十分謹慎,因為它觸及到社會公正和社會流動,教育中等問題和整個國家的教育、社會和稅收政策。這個問題還應該從學科流向的角度來看,這種流向已經受到大學前各級教育現行的學費制的影響,因為收費對學生來源、對管理和對學校的地位都內外影響??傊?,對收費問題要特別注意。對貧苦的學生要提洪獎學金和貸款。
69.在對高等教育“社會價值”的偏面理解的影響下,在經費問題上過份強調國家與高等教育脫鉤的政策極有可能導致“成本回收”的壓力過大,和在教學、科研及管理中千方百計尋求“其他資助”和“通過內部增效來收益”。這是一個危險。另一個危險是過多地要求將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的各種活動“商業化”。在這種情況下,在招生、課程計劃、畢業和教學等方面是否還能堅持標準就可能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也可能成為高等院校、國家和社會之間關系緊張的原因。因此,應作出努力,通過一定的監督與鑒定手段來緩和這種緊張關系,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所有制"形式,人們都要求所有真正的高等院校行使其為公眾服務的主要職能。
70.評價高等教育的主要標準是其教學、培訓、研究及社會服務的質量,因此,千萬不要把經濟關系的自由化和提倡“企業精神”與不要國家政策混為一談,尤其是有關高等教育的經費問題。也不應該把學校自治解釋為迫使各校通過與企業簽署大量的服務合同,或是收取或提高學費和其他與學習費用來自籌資金的又一政策。
71.歸根結底,如果希望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對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作出顯著的貢獻。則國家和整個社會不應將高等教育看作是國家預算的負擔,而是加強經濟競爭力、促進文化發展和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一項長期投資。費用分擔問題也應該根據這一認識來解決??傊?。為了確保高等教育完成其教育、社會和事業方面的使命,政府的支助仍然是最關鍵的。
教學改革--內容與手段
72.為了適應人類持續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修訂課程設置,必要時應采用和制定新的課程計劃。知識爆炸大大增加高校開設的課程。知識爆炸的一個特點是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如個人們普遍認為必須加強課程內容的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和提高教學方法的效果。教學改革的措施都應體現這些新的變化。
73.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高等院校應重新考慮教學在其總任務中的地位,并提出獎勵措施說明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高校應與貿易和工業組織建立各種(不必拘形式的)聯系。這些聯系應有助于增加入學機會和有利于參與高等教育的新形式。這形式雖然仍以傳統的學習內容為主,但它們也能為那些不能按常規途徑入學的人開設職業培訓的進修課程。比如,更加靈活地設課和頒發文憑,以及借助新的傳播與信息技術開設校外課程,將有助于農村居民接受教育。這還意味著高等院校應對正在出現的終身學習這種模式擔負起更多的義務。這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和它們的社會伙伴之間建立新型的關系。這還意味著有必要繼續分析課程設置、培訓和進修等方面的需要,并要求建立一套方法來衡量與學生的學業和教師的教學資格有關的工作經驗。
74.為了在最高的層次上提供終身學習機會,需要為高等教育確定新的任務,應該尋求不大正規,但靈活性更大的高級培訓方法和更新知識與技術的方法。靈活的教學形式不僅應適合長知識的活動和教學之間現有的巧妙聯系,而且還應為經濟和其他部門的專家在高等院校兼課提供方便。商業界、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有經驗的人可以給課程內容注入新的思想。
75.教學改革的成效還有賴于知識的傳授方式。目前,越來越明顯的是信息和傳播技術中軟件和硬件的發展,已為新型的教育服務開辟了道路。這種依賴技術的學習環境要求人們重新考慮教學實踐以及校內信息系統的職能。為了讓學術界,主要是學生和教師樂意接受以及為了讓教學充分得益,信息技術的使用問題應當提到各校提高教學的信息服務,特別是圖書館工作的日程上來。在高等教育中進一步使用這些技術還取決于在滿足學術界對信息的需要和保護知識產權擁有者,特別是那些從事商業性出版和信息交流的人的利益之間,尋求滿意的解決辦法。
76.高等教育機構應更好地利用傳播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優勢。比如,目前已有可能在不降低質量的情況下將遠距離教學納入傳統的課程,由于這種變化,遠距離教育和傳統教育之間的差別已不明顯。在未來的高等教育的蘭圖中,不同的教學手段是越來越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在面向新的對象和為克服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缺點制定靈活的策略這兩個方面。為此,應鼓勵與國家機構和私人組織和協會之間開展合作。
77.在尋求新的解決辦法的過程中,許多國家的高等院校都在通過設“quot;知識單元"的方法來建立不同于傳統課程的教學計劃。將單科課程作為組織教學的框架這種做法應予以進一步探討和鼓勵。這需要改進學習指導制度。需要對許多系科實行的課程所有權和學期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重新安排幫助學生和輔導學生的工作(特別是在遠距離高等教育方面)以及為不同形式的學習和不同科目之間的學分轉換和教師交流創造機會。
78.國家之間和國際上相互承認學歷、文憑和學位的制度應該反映和促進這一靈活方法并且推動職業指導和提高專業水平。同時,采用單科顯然有利于國際上對學歷和文憑的承認,因此也有利于學術上的靈活性并能增加流動。在這一領域中需要有國際協定、合作機制和合作方法是理所當然的和不可缺少的。
加強高等教育的研究職能
79.只有部分教學人員和部分單位(根據各自的任務、學術力量和物質條件)也開展研究工作,高等教育才能完成其使命并成為社會中有價值的一員。由于高等院校與其他研究機構一樣,需要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這一點必須反復強調。社會應使研究人員對科學抱有“信心”,使他們能根據人類面臨的各種復雜的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追求新的目標。
80.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還表現為有不同的人從事各種前緣的學術研究工作。高等院校,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面臨著來自學術界以外的研究機構的激烈競爭,這些研究機構在許多領域都有更好的設備和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國家撥給學術機構的研究經費正受到更多的行政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人員必須表現出能與其他研究機構競爭的能力,并適應新的籌資辦法和建立新的合作研究形式。
81.強調短期效益和預算緊縮的壓力,從長遠來看可能對高等院校作為發展知識和培養未來科學工作者和工業研究人員的應有地位產生嚴重的后果。高等院校的研究部門雖然開支很大,但是在以知識和不斷的技術變革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中,它們能提供新的技術和新的思想。要讓廣大群眾、政府機構和經濟組織了解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的最好辦法是通過一些有說服力的成果,表明研究工作和有關的課程與教學工作的學術質量、經濟價值、人文意義與文化影響。
82.由于經費問題,許多國家,尤其是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的國家,往往削減對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資助,盡管這些研究機構有時是開展有價值的研究活動和發展適應地方需要的技術的主要場所,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甚至是唯一的場所。合理使用研究力量能促使許多國家和研究機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機構有效地協調其某些過分分散的研究計劃,并建立各種聯系和"或網絡中心,以便開展有意義的研究。
83.研究工作對教學工作的好處常常被忽視,部分原因是教學和研究之間的聯系往往不是很直接或很明確的,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研究不僅是為了學術上的聲譽或出于經濟上的考慮,而且是全面提高和發展整個教學和社會服務,包括知識傳播等項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人員還要設法將其研究成果用于教學和培訓。除了教育價值之外,參加科學項目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與別人協作工作和學會遵守科學研究工作固有的紀律。
84.科學要不斷解決新的問題,需要不同領域的知識,因此需要對研究人員進行跨學科培訓??茖W、技術和文化之間共同關注、需要巧妙配合和共同開發的領域的數目正在迅速增加.高等教育機構和諸如科學公園或培養人才的技術場所等其他革新式的組織環境,為開展這類試驗提供了適當的條件。
高等教育對其他各級教育為責任
85.凡是有遠見卓識的教育觀點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都必須考慮整個教育體制的問題。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須考慮其與所有其他各級教育的密切的相互依賴關系。
86.教育系統的這種必要的密切聯系是由于高等教育既要依賴于前面各級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又要負責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此外,科研與革新,包括新的教育方法和教材與學習資料的編制,通常要由高等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設計、擬訂和進行試驗,然后才在全系統實施。高等教育需要在整個教育系統的革新中起主要作用。
87.主張加強高等教育與中、小學之間聯系的另一個有說服力的論據是,在中小學和技術與職業學校執教日益需要具有受過大學一級培訓的資歷和技能,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自學和判斷思考能力方面的技能。要充分掌握所教學科的知識,還要求進行一定期限的在職培訓。高等教育可通過其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所發揮的這種作用,為改善教師職業的現狀作出貢獻。
88.高等教育(在前階段各級教育的配合以及在各種科學組織和傳播媒介的合作下)應該在將更多的科學知識引入教育與文化方面起更大的作用。辦法是編寫“科學友好”課程并開展“科學友好”活動,以提高人們應用技術的能力,鼓勵更多青年,特別是婦女從事自然科學、技術與工程學的學習。
高等教育的質量
89.在要求增強高等教育針對性的同時,還應普遍關注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定系統的組織結構、法定的任務或特定學科的條件和標準。數年來,對質量問題的關注一直是高等教育政策性辯論的中心??紤]到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影響,有充分理由相信,這種情況將會繼續下去。質量問題涉及到高等教育所有的主要職能及活動:教學、培訓和科研工作的質量,即其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課程的質量以及作為教學和科研之必然結果的學習的質量。不過,應該承認,追求“質量”的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不能僅從各不同課程的學術作用上去作狹義的理解。因此,還要對有關學生的質量和基礎設施及學術環境的質量等問題予以重視。所有這些涉及質量的問題,加之適當注意進行妥善管理,將會在以下方面起重要作用:一個特定的機構如何行使職能,如何予以評價,它對學術界和整個社會能造成什么樣的“機構印象”??傊?,這里有必要說明,"質量評價"的主要目標是讓機構及全系統得到改善。
教學科研人員和課程的質量
90.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大學和其他大學一級的機構)在國內和國際上都享有應有的聲譽。這種地位的確立主要取決于這些機構以前和現有教師與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這是學術機構具有知識和精神權威以及維護和宣傳機構文化與學術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如果高等教育把這種認可看作為理所當然是錯誤的,尤其在目前,各國政府、政治家、經濟部門的代表和公眾強調要對包括高等教育機構在內的各種公立機構進行評價、質量評估和實行責任制。
91.考慮到評價和質量評估在高等教育機構的各種活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因此,這一過程應從教學和科研人員開始并應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應該組織包括學生在內的其他人參與合關教學評價的事務并允分肯定有關方面在有關評價和評估領域的作用。
92.重要的是涉及學術工作人員的政策和作法應堅持明確的學術目標和鮮明的道德標準。在招聘和晉級工作中尤應如此。在作有關決定時應考慮到工作人員對教學和科研的專長。負責決策的人員應考慮評價和質量評估的結論情況并安排各種形式的在職培訓和營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教育專業培訓.對可采用自我評價、同事之間相互評價或外部評價等形式的評估和評價的認可應看作是高等教育人材開發總政策的主要機制。不過,學術工作的成敗不應作為短期考慮和顧及眼前利益的理由。
93.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等教育的質量評估已受到高度重視,盡管某些技術還需加以改善,但目前這個問題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政策固定議程。由于評價方法常常忽略了各個學科之間或各類學科之間的內在差別,因此,在“質量”和“效率”指標上特別需要這種謹慎的態度。
94.對學術人員的質量分析,是改革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先決條件之一,涉及以下主要問題:
?。『侠矸峙滟Y金和任務,這些任務包括學術人員的工作量,即教學、輔導、科研、參與機構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及社區服務。
?。ι鲜龌顒咏o予適當的財政和非金融方式的認可。
?。≌衅腹ぷ骱腿瞬拈_發的政策、戰略和實踐。這些內容是國家和機構對高等教育的政策的組成部分并且是教師及教師協會在爭取職務和工作安全上所關心的問題。這就提出了學術人員的雇用合同安排問題,其中包括職務、授予職務的手續、晉級、退休和名譽教授的地位等。
95.可以從一些不僅涉及財政問題而且也涉及尊重學術自由和機構自治原則的措施中找到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所需的解決辦法。不過。這些基本原則不應用來限制必要的變革或作為狹隘的社團主義態度和濫用特權的借口,從長遠來說,這可能會對高等教育體制及其機構的各方面工作產生消極影響。
學生的質量
96.享受高等教育已不再僅僅是特定社會的社會與經濟關系的反映。它已成為這種關系中的一個決定因素并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高等教育在確保社會地位的上向流動及專業方面的平行流動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公平意謂著應為地位較低群體的成員享受良好的教育課程提供更多的機會。由于各種教育、社會和經濟原因,為人們,尤其是為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創造條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這些條件的創造與整個社會的投資又是相聯系的。特別是在有公共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尤為如此。在許多國家,并不是所有適合學習的人都享有學習的權利。
97.把學生看作是社會的巨大財富是有充分理由的。不過,隨著大眾高等教育的到來。就有關高等教育機會的一些基本問題開展嚴肅認真的討論是必要的。例如,將需要解決下述這些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
為遵守社會公平的原則,采取什么樣的機制才能使社會承擔起大眾高等教育?
如何才能保持大眾高等教育系統的質量?
98.這里沒有現成的答案,各國和各高等教育機構已采取了各種解決辦法。不過,人們普遍贊同,高等教育的學生的質量首先取決于那些即將結束中等教育并希望繼續接受更高一級教育的人們所具有的能力與動機-從而需要重新研究高等與中等教育之間的銜接問題。
99.在遇到有關擴大招生數量和增加學生類別的問題時,決策人員和有關機構所采取的主要解決辦法是使課程和資格上的限制多樣化。在高等教育的各級設立一套不同層次的入學和結業階段。設立正式的畢業生、研究生和工作人員課程并開設專業發展研究課程的做法正成為提高一個學校學生的總體質量的一種辦法。
100.對學生質量的關注還應包括學校為學生提供評議與指導所采取的行動,其中包括解決國際學生的特殊問題,從學校的學術效果來看,這是很有意義的,而且這還會影響到公共資金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101.公眾對學生的質量保證問題之所以感興趣也是由于現代社會需要受過高等教育且積極性高、能在公立和私立組織中充分發揮其作用的人。因此,社會需要適當的高等教育體制并應樂意對優秀學生給予適當鼓勵。同時,在學生中,特別是在接受公費資助的學生中開展工作,促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公民職責也很重要。
基礎設施和學術環境為質量
102.影響教學與科研質量提高的其中一個障礙是可以統稱為高等教育機構“物質方面的學術環境”的現狀,它涉及面廣,其中包括學校的道路交通、計算機聯網和數據處理設施。這種環境的質量對于很注重學校特性或主張校舍和/或校園與學術界和社會上保持多方面聯系的學校文化來說均有重要意義。
103.這個問題從教科文組織的預測情況來看,尤為顯得重要,因教科文組織的預測表明。18一13歲年齡組的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數量肯定會增加。到2025年,將需要為新增加的3500萬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場所。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幾乎所有國家都在迅速增加的其他種類的學生(例如,非全日制學生)的數字。
104.公共和私立的地方、地區和國家機構都應該拍把用于更新和改善高等教育基礎設施的基建投資看作是“公共工程”,它是為實現與經濟相關的基礎設施現代化而開展的全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學術界和民眾常常利用高等教育機構的一些設施,舉行一些民事、文化和體育活動。
105.圖書館是一個應予特別重視的一個領域。在現代學術機構中,“圖書館”這一詞語已有了新的含義。它已不再是通常用于收集、整理和保存各種書籍和其他與教學和科研有關的印刷材料的場所了。它日益成為現代學習、教學和科研十分需要的一種能在信息的提供者與用戶之間進行對話的中心。圖書館和資料館及博物館一道,不僅為知識的儲存、保管和交流提供了場所,而且還為其提供了智力環境。
106.主張對高等教育機構的基礎設施實行現代化,不應被理解為是不重視保存學校的及學術上的遺產,不重視保存那些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家和世界文化與建筑遺產之組成部分的物質財產和收藏品。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107.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這首先是教學和科研的全球性的一種反映,現行的經濟和政治的一體化進程,文化問了解的日益需要以及現代交流、消費市場的全球性質等,正使這種世界環境得到加強,在國際環境中從事學習、教學、科研、生活和交流的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數目的不斷增加,證實了這一可喜的總體發展趨勢。
108.除了個人的流動性增大之外.我們還看到跨國科研的聯系有了加強,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各種類型的結網和其他聯系有了很大的發展,信息和交流技術的穩步發展促進了這一進程。不過,國際學術關系中的某些錯誤傾向也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問題。知識的轉移和對數據庫的利用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嚴重影響,而這些因素并非一定直接與教育有關,高級培訓和科研能力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便是一例。由于知識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識的深化、發展和傳播只有通過國際學術界的集體努力-從而有了學術生活和學校、科學協會及學生組織所固有的國際特征。國際合作是世界學術界的共同目標,而且還是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工作質量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條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識的發展、轉讓和分享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因而學術上的國際合作應為全面開發人類的潛力作出貢獻。這將有助于縮小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了解,從而有助于宣傳和平文化?!?/span>
國際合作的原則和形式
109.國際合作應以真正的伙伴關系、相互信任與團結一致為基礎。它應采用靈活的作法。從而使參與合作的機構和"或個人能夠解決相應的各種問題,而其宗旨應是提高國家、地區和地方在開發人力資源上的能力。然而,在近代。對長期發展戰略是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智力人才的流動,一直是傾向于一個方面...從南至北。新的大學問的合作,尤其是與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合作不應僅限于促成知識和技術的迅速轉讓。而且還應推行一些鼓勵措施,讓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留在其所在的當地院校。這也是為什么國際機構、政府間和非政府組織、負責高等教育的國家當局和大學本身已更清楚地認識到,一個有助于復興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和減少人材外流現象的國際學術關系戰略所具有的種種優勢。此外,不應小看南-南合作關系的重要性,因高等教育機構在能對成套的類似經驗加以比較的情況下,往往會有更多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經驗可交流。
110.重要的是,對國際學術流動的參與,不應受地區化文件的限制,也不應采取商業上所注重的方式來挑選外國學生或提高某機構的所謂聲譽。還必須為迫切需要國際援助的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以革新方式“向外國學習”提供充足的機會。
111.國際高等教育合作最緊迫的需要是扭轉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中的學校出現的衰落現象。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不利條件首先要求有關國家和學校分別采取一些適當措施并作出必要的努力。學校必須學會更加切實有效地加強其與社會的聯系,充分地參與其所在地區或社區的發展工作,人們通常把大學一級的機構視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地方社區和整個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十分有必要向決策者和整個社會說明,后一種情況才是屬實的。
112.許多發展中國家因受到嚴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困攏,將很難做到把大量資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因此,國際學術界和國際組織有責任幫助那些在發展自己的教育體制和提高本國的科技能力方面遇到特殊困難的國家的高等教育。
113.要想為提高高等教育的針對性、質量和國際化尋求解決辦法,就要在有關人力資源開發和各級各類教育的作用問題上重新統一思想。在此方面,重要的是國際和國家的開發投資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基金會以及整個學術界:應該把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的支助看作是教育系統全面發展以及加強內在能力建設的重要問題。
114.人們日益認識到,必須更好地協調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合作工作。由于國際援助計劃通常是互補性的,因此,可以通過妥善設計和協調開展的合作使這些計劃得以鞏固和發展。優點很明顯:資金集中,特別是在目前難以獲得資金的情況下;避免重迭和重復;可通過集體協商和評議更好地選定有關項目并使項目的可行性有更大的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多邊的合作框架為受益者對特定項目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減少了依賴于高等教育發展的外來模式的危險。
115.尋求具體解決辦法的方針來自對許多地區、國家和地方的各種問題的特點的辨別力。并且還應有這樣一種認識,即.雖然知識具有普遍性,但知識的運用卻往往帶有地方性。高等教育是從屬于所在的地方社區并對它負有責任。這種地方性的參與是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工作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在增強地方針對性的同時,各學校還應通過為關系整個社會的各種科學、教育和文化問題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來加強其在國際上的參與。
116.對質量的關注還應包括國際計劃與交流,必須重申的是,通過國際學術合作促進教學和科研的工作應避免“走單行線”,從長遠來考慮尤應如此。高等教育機構在“承認”教學水平和授予學位而作的校際間安排上應更加負責并應持謹慎態度,因為如果沒有經過內部和外部的質量評估,這樣做很容易損害學校的學術地位。
117.一項深謀遠慮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方針還應為長期的人才外流問題尋求解決辦法。擴大國際智力交流將有助于全面增加高等教育的靈活性、擴大它的范圍并提高它的質量,有助于消除人才外流現象的某些根源??梢圆扇〉牟襟E包括以下方面:讓學生在外國學校學習部分課程,派出國采取措施吸引其國民回國完成其學業;增加科研和圖收館設備并為高等教育機構利用科學數據庫提供方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中、東歐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供這種方便。還有必要為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能返回原藉國(即使是臨時性的固國)制訂一些必要的財政和人事政策。通過特制計劃為知識的迅速轉讓尋求新的模式也是一種能有助于減少人才外流的具有革新精神并容易管理的國際合作方式。
知識的獲取
118.世界各地區學術機構之間的質量差距。直接反映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較大的經濟和社會的不平衡現象。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嚴峻的社會經濟形勢,對高等教育體制必然產生影響。不過,在當今這個知識密集性的世界上。完善的高等教育體制是扭轉這一趨勢的主要希望。因此,現在的問題是,處境不利的教育體制如何設法擺脫它們面臨的惡性循環的處境。
119.(對那些應承擔主要責任的有關國家和大學來說)首先應采取的其中一項主要步驟是進行機構改革,尤其應使機構適應特定的需要。同時,為機構發展開展的國際合作,在確保知識的獲取和促進知識的轉讓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機構由其自身的使命決定,在確保知識的普遍傳播和促進世界各地同類機構的發展方面應能發揮主要作用。目前的挑戰是。在這個獎賞和機會分配不均的世界上,各機制都有資格分享知識,其途徑是:為新成果的利用提供方便,適當進行學術流動和加強地區集團間的技術合作。
120.對那些在發展自己機構和編制先進學科課程和科研計劃上缺少資金的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來說,知識的利用還有另外的重要意義。通過發展地方的技術與職能,增加知識提供者和用戶的數量,將有助于縮小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減少其對外國技術和科學援助的依賴。在這項工作中,加強對各種形式的國際學術合作的參與,才有可能防止長期存在的人才外流現象。類似多校園國際高等教育機構的一些項目特別值得進一步的探索。
121.與許多其他人類活動的領域一樣,在學術界開展學術競爭(這是知識發展的重要條件)不應妨礙人們從學術團結的理想角度來看待多方面利用學術發明的問題。世界學術界的成員們不應只關注自己機構環境的質量,還應關注各地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的質量。
為提高學術水平而結網
122.爭取獲得卓越成績雖對每一個高等教育機構都很重要,但沒有一個高等教育機構有望在每一個領域均達到最高水平,因此,大學間的合作正日益發展,以避免某些學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學校的邊緣化,并且通過在大學問進行一種超越國界任務分工,致使更有可能獲得學術上的好成績。設立一個國際研究生中心和科研中心的連鎖系統可積極推動特定地區的高等教育并有助于促進南-南合作,特別是在這類安排是以共同利益和合理分擔財政責任為基礎的情況下更是這樣。
123.現代技術的發展使這些中心的建設和作用顯得特別有希望。它們擴大了學術流動的概念,其中不僅有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傳統流動,而且還包括了一種反向流動,即讓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幫助那些偏遠且條件較差地區的學校的學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這項工作可通過電子網絡、錄像帶、只讀高密度光盤和其他現代交流形式來進行。這些新技術還為處理有關傳播由在發展中國家工作的科研人員取得的科研成果的問題提供了可能。
V.高等教育的空革與發展 -- 教科文組織的作用
124.通過國際合作發展高等教育和促進科研工作是教科文組織自1946年建立以來的主要行動領域。教科文組織是聯合國負責教育、科學、文化及交流事務的專門機構,它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整個知識和科學界所表現的團結精神建立起來的。各種高等教育機構,特別是大學為創建這種合作發揮了主要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可以將這些學??醋魇墙炭莆慕M織的母校。此外.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培訓、科研及向社區提供服務方面的職能包羅了教科文組織的各個主管領域,因此它們也屬教科文組織的主要行動伙伴。
125.在宗滴恩會議期間重申的全民基礎教育的目標是教科文組織在教育領域的優先任務。它與各級教育的革新和發展以及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在此方面,高等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因為高等教育針對性的增強和質量的提高,為其他各級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高等教育不僅負責培訓教師和其他教育人員。而且還肩負著教育研究(這是本領域的政策和決策的基礎)以及課程改革和教學法與教材的編制等方面的使命。對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級教育之間的關系、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的聯系的認可以及對其作為人類持續發展主要成分的作用的認識,已使教科文組織把高等教育列為其計劃中的一個優先領域。
126.教科文組織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其對創建和加強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作出的持久貢獻,當前。這項任務特別緊迫并與教科文組織領導機構所反復強調的本組織的任務相一致,即本組織的努力應首先針對發展中國家,以幫助它們克服與發達國家拉開的知識差距并提高它們積極參與高等教育和科學發展的能力。
127.對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分析以及教科文組織在此方面獲得的國際經驗,可以就其未來的工作確定以下方針:擴大高等教育的機會及增加對高等教育的參通過動員世界各種因素以確保更雄厚的資金基礎,增加對教育的投資,其中包括對高等教育的投資;針對變革世界在國際、地區、國家和社區各級所面臨的種種挑戰,提高高等教育的針對性;提高高等教育各種職能及參與其活動的所有人員的質量;加強科研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擴大學術自由和機構的自治權: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并以學術團結的精神來指導這種合作。
擴大接觸和參與
128.教科文組織在1960年通過的《反對教育歧視公約》敦促締約國“使初等教育成為免費并具有義務性質的教育;使各種形式的中等教育得到普及,并對一切人開放;使所有的人均能根據個人的能力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聯合國在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也強調“應通過一切適當方式使所有人均能根據自己的能力享受高等教育”。為與這些國際上承認的原則協調一致并考慮到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上的差異,教科文組織將在其議程和有關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活動中,繼續促進受教育機會的擴大。
129.教科文組織大會以及在其倡議下召開的國際教育會議和地區教育部長會議均定期地對有關擴大高等教育的參與和確保機會均平的原則予以認可。這項政策還在教科文組織與其高等教育伙伴聯合召開的其他各種會議上得到了支持,各種分析與研究,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形勢以及對婦女享受高等教育問題的分析與研究,使這項政策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對許多國家和地區來說,特別是對那些難以在人員、財政和后勤方面確保必要投入的國家來說。增加機會的壓力成了主要挑戰。因此,教科文組織應對此問題加以重視。
尋求更多的資金來源
130.根據教科文組織的意見,為了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滿足對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要和期望,中心問題是動員所有參與者和有關人員以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本組織還強調有必要:
承認高等教育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投資并因此隊公共資金中予以適當撥款;
為籌集資金而認真尋求新辦法,主要是讓那些直接或間接受益于高等教育的人士,包括經濟部門、地方社區、家長、學生和國際社會能參與這項工作。
131.在擴大資金來源的同時,高等教育機構本身也要有計劃地作出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成本效益和效率。因此,教科文組織將在其他國際組織和整個高等教育界的密切合作下,繼續促進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支持。同時。本組織將關注有關國家和學校在各種費用分擔與學生支助方案和費用回收政策方面的經驗,并審議這些經驗對機會、均等參與和持續的機構資助的長期影響。
提高針對性和質量
132.教科文組織已注意到,從普遍的趨勢和全球性的挑戰來看,很有必要對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及其機構予以重新考慮和改革。數量上的增長情況在世界上很不一致。不過,學生和學校數量的明顯增加,對高等教quot;一體化”的問題要求作出適當反映。更多的機構需要有協調的政策、結構和計劃,這些都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內容。另一種實際情況是。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涉及面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等領域,高等教育是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知識的進步、發展、傳播和應用方面出現的深刻變化也要求革新和改革。前所未有的科學活動的發展速度要求對課程設置和計劃進行調整,使組織結構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并更好地了解科學活動所涉及到的經濟和倫理方面的問題,教育科學的進步和對學習過程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變革和革新。
133.教科文組織將密切注意這些變化并繼續為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出貢獻。不過。教科文組織并不打算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運作提出一些現成的計劃或硬行確定具體模式,每個國家及其政府都有權與各有關方面、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學生在內的學術界進行協商。
134.教科文組織在促進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共同努力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促進信息與經驗的交流,推動有關高等教育政策和決策方面的科研工作。教科文組織可起到情報交流中心的作用,通過提供數據和分析意見,通過對高等教育變革和趨勢的監測,為明智的決策提供必要的先決條件。因此,教科文組織將與其傳統的伙伴合作,繼續開展編制可靠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統計資料與指標的工作,其中包括完善教育的國際標準分類(ISCED)。此外,通過每兩年出版一期《世界教育報告》和《世界科學報告》,教科文組織將能監測高等教育和科學領域的發展情況,同時找出所出現的各種挑戰,包括與擴大知識的利用和轉讓有關的挑戰。
135.教科文組織將繼續支持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體制保持和發展多樣性,并把這看作是整個學術生活的一大優勢和發展知識及保持國家和地方文化特性的先決條件。這項政策已被實踐證實,說明一個國家如果毫無批判地套用外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則對其學術和知識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歷史證明,最有生命力的高等教育體制是那些能夠處理好統一和多樣性之間的合理平衡的體制,這一平衡反映出對知識的共同性和對社會、經濟和文化需要的特殊性的并重。
136.教科文組織在提高高等教育的多樣性;針對性和質量的工作中一直把該領域的計劃下放給地區辦事處和地區中心,各歐洲高等教育中心(CEPES)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區高等教育中心(CRESALC)等,這一方針還將繼續貫徹下去。教科文組織還將加強對各國政府和負責高等教育的機構以及對直接改善管理和提高質量的活動的技術和知識支助。在強調高等教育需要從體制上和在國家以及國際范圍內得到發展的同時,教科文組織還將對學校本身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重視,教科文組織認識到高等教育與其經濟伙伴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它將促進這類活動,特別是在其"大學--工業--科學合作"(UNISPAR)計劃范圍內。
137.教科文組織在與所有涉及高等教育的伙伴建立關系時所依據的原則之一是尊重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這一點來自經驗,也來自這樣一個信念,即堅持這兩條原則是高等院校正常運轉和改革成功的先決條件。為了響應學術界的呼吁,教科文組織將繼續支持制訂國際公認的有關學術自由和高校自治的原則和規范。繼續按照世界通用的標準,支持提高高等教育教師的地位。
擴大國際合作
138.遵照其組織法規定的使命,即“通過下列辦法維護、增進及傳播知識......鼓勵......國際良交換在教育、科學及文化領域中積極從事活動之人士”,教科文組織將繼續對促進高等教育領域中世界范圍內的、地區的和地區間的合作的各項活動予以優先。落實這一目標的主要伙伴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各會員國、其他政府國際組織、高等教育機構和非政府組織(NGOS)。
139.在本政策性文件前面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所作的分析中,提出了主要趨勢及發展情況,這些因素與當前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挑戰一道,也影響到國際學術合作的程度和形式。在高等教育領域,顯然還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教科文組織對此的反應曾是提出一套組織措施和在教育、科學、文化及交流領域的所有計劃中尋求新的途徑與開展新的活動。
140.教科文組織將繼續對那些在促進教育、科學、文化及交流領域的地區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非政府組織給予支標并與它們進行密切合作。這些非政府組織絕大部分是學術、科學和專業團體。1988年,教科文組織建立了一個專門負責高等教育的"非政府組織集體研討組"來幫助本組織確定高等教育計劃的方針和參與貫徹這一方針。由于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在發揚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教科文組織計劃進一步加強這種合作關系。
141.教科文組織擔心一些國家的教育與科研的條件下降和高等院校的水平的滑坡正在加大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吸收和發展現代技術與新知識的能力方面的差距。這種不平衡現象的繼續存在將會削弱這些國家對付當前和未來的全球性挑戰的能力。因此,現在更需要加強努力來幫助那些可以通過國際合作與國際援助來改變這種情況的學術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組織將在其計劃中確定一些優先項目。
142.國際合作的新條件和新要求需要有新的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正是出于這種考慮,教科文組織在1991年召開的第二十六屆大會上決定開展妹妹大學"教科文組織教席計劃,作為其跨部門的行動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加強學術合作,重點是對發展中國家和中、東歐國家的高等院校予以支助。
143.該計劃的目的是要在地區間、地區和分地區等級建立高等院校之間的網絡聯系,以促進機構發展,合用資源和促進音門知識、經驗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它的基礎是一種學術上相互支持的精神。這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之間建立密切和牢固的聯系所必需的。從學術角度來看,這一計劃希望在一些直接關系到人類持久發展的領域中,如人口、環境、科技、沖突的解決、和平、人權與民主等領域中,推動和加強新的跨學科的教學、培訓和科研計劃。在這一方面,該計劃還將考慮本組織最近提出的、旨在促進國際有關政策的社會對比研究項目.應為“社會變革的管理”(MOST)。
144.姊妹大學/教科文組織教席計劃涉及到許多活動,需要采取靈活的行動方式。兩類關系密切互為依靠的活動已成為主要的實施手段,即建立網絡和設立教科文組織教席。長遠的目標是希望教科文組織各教席之間的合作最終能建立一些與某些領域的高級研究中心有聯系,并為國家、分地區和各學校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的網絡。
145.在提出該計劃時已充分考慮到一些情況,即這項計劃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一定的監測和評估制度。教科文組織將與各國政府、政府間組織、捐助機構、國營和私營部門以及高等教育機構密切合作繼續為該計劃尋求組織上和財政上的支助。本組織還將密切注意能夠有效實施其所有國際學術合作活動的其他新辦法。在這一方面,將按聯合國自愿人員計劃的模式,探討建立大學自愿人員計劃的可能性。
146.教科文組織一貫主張通過互相承認學歷與資格來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過去二十年中,在教科文組織的主持下通過的五個有關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的地區公約證明了這一點。這五個公約是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公約(1974年),阿拉伯國家地區公約(1978年),歐洲地區公約(1979年),非洲國家公約(1981年)和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公約(1983年)。1976年通過了一份《關于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和歐洲國家互相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文憑和學位的國際公約》。1993年,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通過了一份《關于承認高等教育學歷與資格的國際建議》。這樣,一個有助于學術合作的全球性框架就建立起來了。在實施這些公約的活動中,將把經濟、文化和政治一體化的進程也考慮進去。
147.這些準則性文件的實際意義究竟如何要靠貫徹這些條例的地區委員會和國家機構開展有效的活動。因此,教科文組織將通過下列途徑繼續支持這些機構的活動和推動學生和教師的各種交流。這些途徑是評估學習課程與學位,建立數據庫,幫助各國建立鑒定制度和出版諸如《國外學習》和《世界高等教育指南》等書刊。
VI.建議新型的高等院?!斑M取大學”與新的“高教公約”
148.這份政策性文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這樣一種新的認識,即在承認高等教育是當代和未來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同時,也要求對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服務,并最終對高等院校本身進行改革。此外,全球、地區、國家和地方范圍內的許多問題是十分復雜的、相互聯系的和非常重要的,消極被動地對待這些問題可能會對那些進行改革的學校不利,特別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教科文組織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認為所有有遠見的高等教育體制和高等院校在確定自己的任務時都有這樣一種遠大的目光,即建立一種最好稱之為“取大學”的新型大學。
149.建立“進取大學”這一目標也將指導教科文組織制訂和實施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活動。與高等教育有關的各方面必須參與的行動的目標是要把每一所高等院校變成:
一個開展高質量培訓的地方,使學生能在社會和專業活動的各方面,包括在最復雜、最新和最專門化的活動中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個擇優錄取學生的地方,盡管應對社會平等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注意;
一個全心全意追求、創造和傳播知識的人。促進科學發展的人和開展技術革新與發明的人薈萃的地方;
一個注重質量和知識的學術機構,一個向未來的畢業生灌輸立志追求知識的思想和培養他們把知識用于社會發展這種責任感的地一個把歡迎學quot;回爐"更新知識,提高水平作為一種固定形式的地方;一個鼓勵和積極支持與工業和服務部門進行合作來發展地區和國家經濟的地方;
一個以博大精深的批判精神提出和討論地方、地區、國家和國際上的重要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的地方;
一個鼓勵群眾積極參加有關社會、文化和知識發展等問題的辯論的地方;
一個能讓政府和其他國家機構獲得各種決策愈來愈需要的可靠的和科學的情報的地方。一個促進公眾參與決策的地方;
一個匯集了堅決遵守學術自由的原則的人的地方,這些人追求真理,在本國社會中和全世界捍衛和促進人權、民主、社會正義和寬容精神,從事真正的公民參政教育和建設和平文化;
一個置身于世界各種挑戰和各種機遇之中的機構,一個能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適應每個地區和每個國家的不同特點的機構。
150.對“進取大學”的這些要求意味著在尋找能夠適應特定的高等教育機構,特定的社會、國家和地區的需要、條件和可能性的學校模式與辦學方法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調整。高等教育這種發展與變革也應看作是現代社會整個變革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新型的高等教育體制的具體形式和實施方法應由每個國家及其高教界考慮決定,不過,在迅速變化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認為自己不受國際事務和形勢的影響。
151.教科文組織希望這份文件詳細闡述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全過程最終能產生一個新的“高教公約”,幫助各會員國的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目前和未來的人類持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