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診改”突破口:內部專業評估
審核:
來源:
作者: 評估辦
時間: 2017-06-02 08:39
點擊: 4442次
高職“診改”突破口:內部專業評估
2015年底,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要求所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如何通過內部“診改”來有效建立質量保證的長效機制?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出發,還是從深化學校內涵建設的現實需要出發,高職院校都亟待建立和完善內部專業評估的有效機制,借此推動“診改”的有效開展。
準確把握內部專業評估的評價導向
筆者認為,必須將專業建設置于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大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中予以考量,重點從五個方面來把握內部專業評估的評價導向。
其一,對辦學定位的支撐性。專業作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既是辦學定位的重要基石,也是辦學定位的根本體現。由于高職院校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正隨著內涵建設的深入而不斷增強,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以及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對接度,已然成為高職院校的使命所向與價值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專業對學校辦學定位的支撐性問題,就是關注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專業必須作為高職院校內部評估的首要關注對象。
其二,資源條件上的保障性。在前期相關課題調研中,筆者發現有不少高職院校為了生存片面追求規模擴張,新專業的設置根本不經過論證,而是盲目追新求熱。有的院校甚至在沒有師資力量、沒有實訓條件的情況下就開始招生。在高職教育已經全面進入內涵發展的今天,如果對這種現象仍然不重視、不糾正,所損害的必將是高職院校的未來。立足實際,從師資隊伍、實驗實訓條件、教學儀器設備、校企合作等方面,圍繞專業建設發展定位與目標進行分析與優化,對很多高職院校來說,是必須要補上的一課。
其三,人才培養上的科學性。在高職教育分類考試招生已是大勢所趨的實際情況下,不同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和生源狀況是不一樣的,同一院校內不同專業的生源結構和生源狀況也不一樣,很難再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其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能否將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理念,落實、落細到具體專業上,為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成才道路,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四,質量保障上的有效性。一手抓招生,一手抓就業,是20多年來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常態。但中間環節往往沒有得到足夠或有效重視。雖然高職院校會通過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來對教育教學質量予以監控和保障,但職業教育需要與行業企業合作,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地進行梳理,重點關注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有效性,尤其是對實際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無疑是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的一個重要預設目標。
其五,社會服務上的適應性。高職教育立足人才培養在服務區域發展上做了很多探索,但服務形式單一、服務質量不高仍是普遍現象。面對“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面對“一帶一路”以及區域創新發展的國家戰略,面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扶貧攻堅,高職院校在社會服務上顯然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最終落實在專業建設上。如何提升專業對區域需求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如何增強社會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然成為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需要考量的重要問題。
著力完善內部專業評估的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不是簡單的專業建設總結,也不是簡單的人才培養質量報告,而是需要站在學校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專業建設進行全方位的系統考查與評估。對其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需要跳出專業看專業,既關注專業自身建設質量和水平,也關注專業在學校專業整體布局中的功能與作用。雖然在內部專業評估的指標體系建構上見仁見智,但不管評價指標體系如何建構,以下三個方面都必須作為重點關注要素。
其一,專業建設的外部要求。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建設與發展,首先與辦學定位密切相關,辦學定位決定了專業建設規劃,這是來自學校發展層面的定位要求。同時,專業的設置、建設與發展,必然與區域產業定位密切相關,區域產業定位決定了行業企業的需求,是來自區域發展層面的現實需求。這是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首先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
其二,專業建設的內部環節。師資力量、實驗實訓是專業辦學基礎能力的體現,課程建設、教學資源能反映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創新力,社會服務、合作辦學能呈現專業建設的環境與活力,過程管理、質量保障則能體現教育教學管理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培養成效要能顯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和實現情況。這些應該成為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的核心內容。
其三,專業建設的表象特征。生源吸引力、社會美譽度,是從學校層面必須關注的表象特征;需求適應力、服務貢獻力,是從社會層面必須關注的表象特征。在高職院校內部專業評估中,完全可以通過量化分析、縱橫比較等方法,客觀反映出專業在學校專業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專業建設的有效性以及專業自身的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