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
審核:
來源:
作者: 評估辦
時間: 2018-11-12 08:31
點擊: 3811次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
自 評 報 告
我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2004]95號文批準、教育部教發函[2004]155號文備案設立的一所民辦高職院校。多年來,學校艱苦創業,科學定位,形成為了以工科為主,管理、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以電子、汽車、計算機、機電、電子商務、藝術專業為主的40個專業的高職院校。進入高職以來,學校飛速發展,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和加強。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目標,深化辦學機制和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頒布的《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并結合我校實際辦學情況作出自我評估,報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學院基本概況
學校位于鄭州東區中牟城南大學路1號,現占地面積50.64萬平方米,其中學校產權34.42694萬平方米,非學校產權獨立使用面積16.21306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7.423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高職學生7639人;建有千兆主干校園網,配有教學專用計算機1200臺,實現了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校園一卡通的普及,基本形成了校園信息化管理;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450.24萬元;館藏各類圖書資料共55.55萬余冊。學校設有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交通運輸系、經貿管理系、藝術設計系、土木工程系、基礎部等11個教學單位,涵蓋制造、電子信息、土建、財經、軌道交通、藝術等6大學科門類55個專業。
自建校以來,在河南省政府、教育廳等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班子的率領下,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重點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致力于自身特色建設,始終堅持眼睛緊盯市場,開設專業適應市場,培養學生服務市場的目標,努力滿足青年人求知、求技、求就業的需求,并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已任,努力適應當地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學校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推行雙證書制度,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內培、外引,持續推進“四個一百工程”,使“雙師型”教師達到了223人,占專業教師總數的71.9%。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社會聲譽不斷增強,學校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日益突顯。學校的辦學事跡受到了省、部領導的多次贊揚和表彰,2007年2月11日,教育部長周濟與副省長王菊梅一行在教育廳長及市、縣教育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到我校視察工作,當獲悉我校采用校門與廠門對接的辦學形式、畢業生就業率連年較高等工作匯報后,部長和省長對我校為河南提供了大批高級技術人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我校為河南經濟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贊揚;2009年4月13日,省長郭庚茂在副省長徐濟超、教育廳廳長蔣篤運等領導的陪同下到我校視察工作,對我校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做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在河南省高校工作會議上對我校進行了表彰;2012年10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一行在省、市領導的陪同下來我校視察,對我校實行的校企合作、廠門校門對接、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辦學思路和模式進行了充分的肯定。省部領導的視察,激發了我校全體教職工獻身職業教育的熱情,為我校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經30多年的風風雨雨,鑄就了學?!稗k學堅持面向市場”的辦學理念和“弘毅 礪志 致知 榮?!钡男S?,逐步形成了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要求并且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二部分 自我評估
一、辦學基礎能力
1、教學經費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民辦院校,學校建設發展的資金主要以自籌為主,校領導不斷籌措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加快發展,2015年投入2122萬元,2016年投入2375萬元,2017年投入2359萬元,使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教學儀器設備
學?,F有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7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2個,在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中,省級實訓基地3個,市級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總面積達63193.56平方米。擁有教學儀器設備值5450.24萬元,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7135元,實踐教學工位數6923個,生均0.91個,配有專職管理人員57人,兼職管理人員33人,2016-2017學年,校內使用頻率4242973人時數,面向社會開放使用頻率75000人時數。我校的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基本能夠滿足各專業的實訓、實習和技能訓練的需求。
3、校舍情況
我校占地面積50.64萬平方米,生均66.3平方米,建筑面積17.423萬平方米,生均22.81平方米,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面積121803.55平方米,生均15.94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8181.1平方米。學生宿舍均為標準4人間,生均6.6平方米。學校擁有實訓樓、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餐廳、浴室等教學生活用房和功能齊全的設施設備,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
4、信息化建設
學校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化教學條件的改善,近兩年投入巨額資金加快信息化建設,目前校園接入互聯網帶寬400Mbps,校園網主干帶寬1000Mbps,網絡信息點1548個,教學用計算機1200臺,數字資源總量1200G,上網課程15門,部分專業實現了虛擬軟件仿真。到目前為止,學校已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基本實現校園一卡通,并且學院購買和獨自開發了人事、黨政、教務、財務、后勤、招生就業、行政辦公等軟件系統,實現了校園的信息化管理。
二、“雙師”隊伍建設
1、師資隊伍基本情況
學?,F有專任教師408人,兼職教師72人,生師比為17.2:1,專任專業課教師310人,專、兼職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有7人,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有89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309人;在年齡上,專任教師中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其中3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50%,36-45歲教師占27%;在學歷結構上,學院專任教師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比50.2%。
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我校進一步推進“人才強?!睉鹇?,通過外引內培等多種方式充實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學歷層次、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優化師資結構。學院積極參與“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每年暑假期間選派專業課骨干教師到高等院校及企業參加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與企業實施人才互聘,每年選派部分教師到河南智游臻龍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友達光電、鄭州日產、紅宇集團等企業掛職鍛煉,同時也從企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
2、“雙師型”隊伍建設
學院現有專任專業課教師310人,其中“雙師型”教師223人,占專任專業課教師比例71.9%。
為了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實行專任教師輪訓,認真實施掛職鍛煉制度。安排專業帶頭人每年到本行業龍頭企業或較有影響的企業掛職實踐2個月以上,其他教師每年分批安排不少于1個月的時間參加企業掛職鍛煉。
(2)強化專業教師校內專業實踐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學校對所有專業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實踐技能培訓,新進的儀器設備或生產線,要求并安排專業教師全程參與安裝、調試,直至熟練操作,并積極地展開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
(3)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動態管理。注重動態的“雙師”素質,明確要求“雙師型”教師緊跟行業新發展、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4)增加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比例。積極引進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并加強對這些人員教學能力的培訓。
三、專業人才培養
1、專業建設
學校按照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圍繞自身的定位與發展規劃,認真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結合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優勢,注重培育特色,鞏固長線專業,調整改造傳統專業,發展扶植新興專業,以重點專業建設為基礎,不斷加強專業基本條件建設和內涵建設。
(1)實施專業調整計劃。根據學校辦學定位,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現有的專業布局,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2018年對不符合學院要求的13個專業停止招生,只剩40個專業進行招生。
(2)實施特色發展計劃。依托中牟汽車工業園區、鄭州物流園區,大力發展汽車工程類專業群、電子信息類專業群、機械制造類專業群,彰顯學院的辦學特色。
(3)實施品牌專業計劃。對接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推動專業資源的匯聚和集約發展,推進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根據地方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和我校專業優勢,選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電子商務等5個專業作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
(4)實施亮點培育計劃。緊跟行業、企業的發展和變化趨勢,實施亮點培育計劃,產學研用協同推進,促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5)實施質量提升計劃。推進專業質量建設和內涵發展,整體上提升專業建設的水平。
2016年3月,學校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被河南省教育廳確立為河南省民辦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點。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校努力構建集團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可持續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實施和評價重點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規章制度,實現校企協同管理。按照“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虛擬實訓與生產性實訓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的總體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創建各具專業特點的“教產融合、校企一體”、校企雙向全程介入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運用教師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資質,主動承接企業職工培訓、教師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措施,優化學校辦學資源配置,增強學校辦學實力。持續推進工學結合課程項目建設,使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更加符合企業要求,專業課程按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設計基本完成,能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企業參與教學的專業比例達到85%。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育人機制,建立了校企資源互通、共建的制度。
3、課程體系建設
上學年,全校共開設課程總數為509門,其中理論課程(A類)34門,理論+實踐課程(B類)432門,實踐課程(C類)43門。
學校根據職業崗位與崗位群的需要組建課程體系,突出綜合運用知識的鮮明特色,使學生掌握不同能力模塊的知識和技能;緊緊圍繞培養目標開展校企合作,構建合理的人才知識結構;針對就業崗位群,形成崗位工作內容分析表,并將其轉化成知識能力;制定課程標準,合理組建課程結構,以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學校誠邀企業人員共同編寫專業課程教材。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工具為手段,通過校企合作把企業崗位、崗位群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轉化為課程所涵蓋的知識體系并形成教材。
實施“教、學、做”一體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模擬的生產裝置、多媒體、仿真設備模型、實物等融為一體,以項目為引領,以任務為驅動,“教、學、做”一體,在職業情境模式下實施工學交替教學,對有條件的專業試點開展“師徒制”教育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實踐教學
(1)明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校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為模塊,構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以實踐教學培養目標為核心,建好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兩個平臺,著重抓好對學生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三個模塊的培養。
(2)不斷加大投入,改善實訓條件
目前學校擁有校內實驗(訓)室79個,校外實訓基地42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5450.24萬余元。擁有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3個、市級示范性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基本滿足學院所有專業的實驗、實習和實訓任務。
5、校企合作
2018年4月,學院開展了為期一月的以校企深度融合為主題的改革發展論壇,從理論上、思想上武裝了全院教職員工。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拓展辦學的資源和領域,采用多種方式吸引企業進入學校,走依托產業辦專業,圍繞專業辦企業,校企合作促質量之路。
實習基地建設:學校努力推進校外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從16年到18年上半年,新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11個,涉及專業21個,每年實現近3240人次的校外實習實訓。五年來鄭州海馬汽車、廈門友達光電等合作企業為學院捐贈設備值711.8萬元。
引企入校:學校與鄭州昌宇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內生產車間、與鄭州順通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共建的機動車檢測中心已先后投入使用。通過校企聯合,共建“專業+公司”的實體,使教學具有了真實的生產工作環境。
深度合作、訂單培養:依托我校教育資源和學生資源與鄭州航空港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物流園、汽車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簽署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根據各產業集聚區眾多企業單位的設備、工程技術人員及人才和專業需求,結合我校教學、實習實訓、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等需求,廣泛開展合作,有效的促進校企融合。目前,產業集聚區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我校任教教師28名,三年來舉辦各類講座8場,我校為集聚區集中開展培訓3場,培訓人數達400多人次,并且我校在集聚區實習實訓的學生數達2600多人次,訂單培養合作單位有5個,訂單培養人數達287人次,占在校生比例的3.7%,預計經過努力到2019年占比將達到10%左右。
四、學生發展
1、職業資格證書
學?,F有鄭州電子信息學院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機械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河南實訓中牟儀器儀表點、電子行業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輕工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基地四個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可進行高、中、初級共計43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
學校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不斷創新以“專業與職業一體、學業與崗位融通”為特質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上學年,學院“雙證書”專業占有畢業生專業總數比例的100%,應屆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為90%以上,獲取的資格證書包括電工(電路)儀器儀表裝調工、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動畫繪制員、空調機裝配工、機電維修電工、裝飾美工、財務管理師、物流師等25個工種。
2、就業情況
學校廣泛拓展就業渠道,采用“訂單培養+實習就業(實習結束,雙向選擇,實現實習單位就業)+大型招聘會+專場招聘會+網絡招聘會+跟蹤幫扶促就業+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就業率,在有效的綜合就業模式下,我校畢業生就業率顯著提高,2015年就業率94.06%,2016年就業率為94.97%,2017年就業率為95.72%,高于同期省內大多數院校。為了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學校加強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職業指導,并將其做為必修課,從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培養、到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實現了職業指導的全程化,加上定期、不定期的專家系列講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到目前為止,創業學生也有了新突破,2015年為4人,2016年為1人,2017年為3人。畢業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為及時就業、穩定就業、高薪就業、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系統職業指導和有效的綜合就業模式,結合校企合作的廣泛開展,我校近幾年就業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就業質量評估各項指標均達到較高水平。從麥克斯發布的數據顯示,我校就業現狀滿意度、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在同類院校中均位于前列。
五、社會服務能力
1、專業設置
在專業設置上,學校堅持服務河南區域經濟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辦學條件為基礎,采取全面建設和重點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優化專業布局,調整專業結構。通過分期、分批對專業結構調整,改造傳統專業,培育特色專業,增設新專業,逐漸形成資源配置合理、專業特色鮮明的專業發展格局。學校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和區域經濟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對我校進行了專業設置,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貼近需求、總量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關成群的專業體系。
2018年學校實際招生專業40個,覆蓋9個專業大類。在實際招生專業中,屬當地支柱產業相關行業的專業數為35個,占招生專業總數的87.5%,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明顯,布局合理。隨著學校綜合辦學條件的提升學校的招生工作也有了明顯提高, 2015年報到率為77.5%,2016年為76.3%,2017年為82.7%。
2、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學校利用自身位置優勢,為周邊企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結合我校教育資源與鄭州航空港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物流園、汽車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根據各產業集聚區的需求,廣泛開展合作,為各企業提供新員工培訓、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等服務。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也為我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15年為20萬元,2016年為36萬元,2017年為38萬元。
第三部分 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近幾年,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雖然在建設、改革、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學校會再接再厲,及時進行調整和整改。
一、進一步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
思想決定出路,學校進入??妻k學以來,雖然組織了各種高職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學習和討論,但因時間短,辦學經驗不足,導致廣大教師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因此,學校將繼續加強高職教育理念的貫徹教育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還會圍繞五大特色專業深入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探索,之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還不能滿足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此,今后學校將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帶動專業結構的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達到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目標。
二、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學校雖然加大了師資隊伍結構的調整力度,但還存在專任教師分布不夠合理、專業帶頭人和負責人明顯不足、兼職教師比例仍待提高等現象。對此,學校將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勵政策,實行深度校企合作,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繼續推行“四個一百工程”建設,即:每年用于教師培訓費用100萬元,3年內再培養100名雙師型教師,招聘100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100名各大中型企業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社會能工巧匠。同時加大對校內現有專任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使雙師素質教師比例最終達到80%以上,具有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35%以上,兼職教師比例達到25%以上。學校將著重加強對具有引領作用的專業帶頭人和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力爭在省級同類院校中達到領先水平。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自 評 報 告
我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文[2004]95號文批準、教育部教發函[2004]155號文備案設立的一所民辦高職院校。多年來,學校艱苦創業,科學定位,形成為了以工科為主,管理、藝術等學科協調發展,以電子、汽車、計算機、機電、電子商務、藝術專業為主的40個專業的高職院校。進入高職以來,學校飛速發展,各方面都得到了完善和加強。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目標,深化辦學機制和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頒布的《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并結合我校實際辦學情況作出自我評估,報告如下:
第一部分 學院基本概況
學校位于鄭州東區中牟城南大學路1號,現占地面積50.64萬平方米,其中學校產權34.42694萬平方米,非學校產權獨立使用面積16.21306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7.423萬平方米;現有全日制高職學生7639人;建有千兆主干校園網,配有教學專用計算機1200臺,實現了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校園一卡通的普及,基本形成了校園信息化管理;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450.24萬元;館藏各類圖書資料共55.55萬余冊。學校設有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交通運輸系、經貿管理系、藝術設計系、土木工程系、基礎部等11個教學單位,涵蓋制造、電子信息、土建、財經、軌道交通、藝術等6大學科門類55個專業。
自建校以來,在河南省政府、教育廳等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班子的率領下,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重點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致力于自身特色建設,始終堅持眼睛緊盯市場,開設專業適應市場,培養學生服務市場的目標,努力滿足青年人求知、求技、求就業的需求,并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已任,努力適應當地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學校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推行雙證書制度,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內培、外引,持續推進“四個一百工程”,使“雙師型”教師達到了223人,占專業教師總數的71.9%。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社會聲譽不斷增強,學校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日益突顯。學校的辦學事跡受到了省、部領導的多次贊揚和表彰,2007年2月11日,教育部長周濟與副省長王菊梅一行在教育廳長及市、縣教育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到我校視察工作,當獲悉我校采用校門與廠門對接的辦學形式、畢業生就業率連年較高等工作匯報后,部長和省長對我校為河南提供了大批高級技術人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對我校為河南經濟做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贊揚;2009年4月13日,省長郭庚茂在副省長徐濟超、教育廳廳長蔣篤運等領導的陪同下到我校視察工作,對我校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做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在河南省高校工作會議上對我校進行了表彰;2012年10月1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一行在省、市領導的陪同下來我校視察,對我校實行的校企合作、廠門校門對接、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辦學思路和模式進行了充分的肯定。省部領導的視察,激發了我校全體教職工獻身職業教育的熱情,為我校進一步辦好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歷經30多年的風風雨雨,鑄就了學?!稗k學堅持面向市場”的辦學理念和“弘毅 礪志 致知 榮?!钡男S?,逐步形成了符合高等職業教育要求并且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二部分 自我評估
一、辦學基礎能力
1、教學經費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民辦院校,學校建設發展的資金主要以自籌為主,校領導不斷籌措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加快發展,2015年投入2122萬元,2016年投入2375萬元,2017年投入2359萬元,使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教學儀器設備
學?,F有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7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2個,在校內實驗室、實訓基地中,省級實訓基地3個,市級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總面積達63193.56平方米。擁有教學儀器設備值5450.24萬元,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7135元,實踐教學工位數6923個,生均0.91個,配有專職管理人員57人,兼職管理人員33人,2016-2017學年,校內使用頻率4242973人時數,面向社會開放使用頻率75000人時數。我校的實驗設備、教學儀器基本能夠滿足各專業的實訓、實習和技能訓練的需求。
3、校舍情況
我校占地面積50.64萬平方米,生均66.3平方米,建筑面積17.423萬平方米,生均22.81平方米,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面積121803.55平方米,生均15.94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8181.1平方米。學生宿舍均為標準4人間,生均6.6平方米。學校擁有實訓樓、教學樓、圖書館、學生公寓、餐廳、浴室等教學生活用房和功能齊全的設施設備,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
4、信息化建設
學校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化教學條件的改善,近兩年投入巨額資金加快信息化建設,目前校園接入互聯網帶寬400Mbps,校園網主干帶寬1000Mbps,網絡信息點1548個,教學用計算機1200臺,數字資源總量1200G,上網課程15門,部分專業實現了虛擬軟件仿真。到目前為止,學校已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基本實現校園一卡通,并且學院購買和獨自開發了人事、黨政、教務、財務、后勤、招生就業、行政辦公等軟件系統,實現了校園的信息化管理。
二、“雙師”隊伍建設
1、師資隊伍基本情況
學?,F有專任教師408人,兼職教師72人,生師比為17.2:1,專任專業課教師310人,專、兼職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有7人,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有89人,具有中級職稱的有309人;在年齡上,專任教師中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其中3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50%,36-45歲教師占27%;在學歷結構上,學院專任教師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占比50.2%。
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我校進一步推進“人才強?!睉鹇?,通過外引內培等多種方式充實教師隊伍、提升教師學歷層次、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優化師資結構。學院積極參與“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每年暑假期間選派專業課骨干教師到高等院校及企業參加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與企業實施人才互聘,每年選派部分教師到河南智游臻龍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友達光電、鄭州日產、紅宇集團等企業掛職鍛煉,同時也從企業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
2、“雙師型”隊伍建設
學院現有專任專業課教師310人,其中“雙師型”教師223人,占專任專業課教師比例71.9%。
為了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實行專任教師輪訓,認真實施掛職鍛煉制度。安排專業帶頭人每年到本行業龍頭企業或較有影響的企業掛職實踐2個月以上,其他教師每年分批安排不少于1個月的時間參加企業掛職鍛煉。
(2)強化專業教師校內專業實踐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學校對所有專業教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實踐技能培訓,新進的儀器設備或生產線,要求并安排專業教師全程參與安裝、調試,直至熟練操作,并積極地展開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工作。
(3)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動態管理。注重動態的“雙師”素質,明確要求“雙師型”教師緊跟行業新發展、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4)增加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比例。積極引進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并加強對這些人員教學能力的培訓。
三、專業人才培養
1、專業建設
學校按照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圍繞自身的定位與發展規劃,認真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結合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優勢,注重培育特色,鞏固長線專業,調整改造傳統專業,發展扶植新興專業,以重點專業建設為基礎,不斷加強專業基本條件建設和內涵建設。
(1)實施專業調整計劃。根據學校辦學定位,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現有的專業布局,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2018年對不符合學院要求的13個專業停止招生,只剩40個專業進行招生。
(2)實施特色發展計劃。依托中牟汽車工業園區、鄭州物流園區,大力發展汽車工程類專業群、電子信息類專業群、機械制造類專業群,彰顯學院的辦學特色。
(3)實施品牌專業計劃。對接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推動專業資源的匯聚和集約發展,推進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根據地方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和我校專業優勢,選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電子商務等5個專業作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
(4)實施亮點培育計劃。緊跟行業、企業的發展和變化趨勢,實施亮點培育計劃,產學研用協同推進,促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5)實施質量提升計劃。推進專業質量建設和內涵發展,整體上提升專業建設的水平。
2016年3月,學校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被河南省教育廳確立為河南省民辦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建設點。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學校努力構建集團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可持續機制。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實施和評價重點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規章制度,實現校企協同管理。按照“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虛擬實訓與生產性實訓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的總體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創建各具專業特點的“教產融合、校企一體”、校企雙向全程介入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運用教師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資質,主動承接企業職工培訓、教師參與企業科研項目、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措施,優化學校辦學資源配置,增強學校辦學實力。持續推進工學結合課程項目建設,使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更加符合企業要求,專業課程按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設計基本完成,能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企業參與教學的專業比例達到85%。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同育人機制,建立了校企資源互通、共建的制度。
3、課程體系建設
上學年,全校共開設課程總數為509門,其中理論課程(A類)34門,理論+實踐課程(B類)432門,實踐課程(C類)43門。
學校根據職業崗位與崗位群的需要組建課程體系,突出綜合運用知識的鮮明特色,使學生掌握不同能力模塊的知識和技能;緊緊圍繞培養目標開展校企合作,構建合理的人才知識結構;針對就業崗位群,形成崗位工作內容分析表,并將其轉化成知識能力;制定課程標準,合理組建課程結構,以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學校誠邀企業人員共同編寫專業課程教材。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教學方法與先進的教學工具為手段,通過校企合作把企業崗位、崗位群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轉化為課程所涵蓋的知識體系并形成教材。
實施“教、學、做”一體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模擬的生產裝置、多媒體、仿真設備模型、實物等融為一體,以項目為引領,以任務為驅動,“教、學、做”一體,在職業情境模式下實施工學交替教學,對有條件的專業試點開展“師徒制”教育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實踐教學
(1)明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學校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為模塊,構建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以實踐教學培養目標為核心,建好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兩個平臺,著重抓好對學生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三個模塊的培養。
(2)不斷加大投入,改善實訓條件
目前學校擁有校內實驗(訓)室79個,校外實訓基地42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5450.24萬余元。擁有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3個、市級示范性實訓基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基本滿足學院所有專業的實驗、實習和實訓任務。
5、校企合作
2018年4月,學院開展了為期一月的以校企深度融合為主題的改革發展論壇,從理論上、思想上武裝了全院教職員工。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拓展辦學的資源和領域,采用多種方式吸引企業進入學校,走依托產業辦專業,圍繞專業辦企業,校企合作促質量之路。
實習基地建設:學校努力推進校外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從16年到18年上半年,新建立校外實習就業基地11個,涉及專業21個,每年實現近3240人次的校外實習實訓。五年來鄭州海馬汽車、廈門友達光電等合作企業為學院捐贈設備值711.8萬元。
引企入校:學校與鄭州昌宇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內生產車間、與鄭州順通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共建的機動車檢測中心已先后投入使用。通過校企聯合,共建“專業+公司”的實體,使教學具有了真實的生產工作環境。
深度合作、訂單培養:依托我校教育資源和學生資源與鄭州航空港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物流園、汽車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簽署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根據各產業集聚區眾多企業單位的設備、工程技術人員及人才和專業需求,結合我校教學、實習實訓、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等需求,廣泛開展合作,有效的促進校企融合。目前,產業集聚區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在我校任教教師28名,三年來舉辦各類講座8場,我校為集聚區集中開展培訓3場,培訓人數達400多人次,并且我校在集聚區實習實訓的學生數達2600多人次,訂單培養合作單位有5個,訂單培養人數達287人次,占在校生比例的3.7%,預計經過努力到2019年占比將達到10%左右。
四、學生發展
1、職業資格證書
學?,F有鄭州電子信息學院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機械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河南實訓中牟儀器儀表點、電子行業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輕工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基地四個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可進行高、中、初級共計43個工種的職業技能鑒定。
學校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不斷創新以“專業與職業一體、學業與崗位融通”為特質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上學年,學院“雙證書”專業占有畢業生專業總數比例的100%,應屆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為90%以上,獲取的資格證書包括電工(電路)儀器儀表裝調工、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動畫繪制員、空調機裝配工、機電維修電工、裝飾美工、財務管理師、物流師等25個工種。
2、就業情況
學校廣泛拓展就業渠道,采用“訂單培養+實習就業(實習結束,雙向選擇,實現實習單位就業)+大型招聘會+專場招聘會+網絡招聘會+跟蹤幫扶促就業+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就業率,在有效的綜合就業模式下,我校畢業生就業率顯著提高,2015年就業率94.06%,2016年就業率為94.97%,2017年就業率為95.72%,高于同期省內大多數院校。為了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學校加強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職業指導,并將其做為必修課,從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培養、到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實現了職業指導的全程化,加上定期、不定期的專家系列講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到目前為止,創業學生也有了新突破,2015年為4人,2016年為1人,2017年為3人。畢業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為及時就業、穩定就業、高薪就業、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系統職業指導和有效的綜合就業模式,結合校企合作的廣泛開展,我校近幾年就業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就業質量評估各項指標均達到較高水平。從麥克斯發布的數據顯示,我校就業現狀滿意度、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在同類院校中均位于前列。
五、社會服務能力
1、專業設置
在專業設置上,學校堅持服務河南區域經濟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辦學條件為基礎,采取全面建設和重點建設相結合的方針,優化專業布局,調整專業結構。通過分期、分批對專業結構調整,改造傳統專業,培育特色專業,增設新專業,逐漸形成資源配置合理、專業特色鮮明的專業發展格局。學校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特點和區域經濟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的發展需要,對我校進行了專業設置,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貼近需求、總量適度、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關成群的專業體系。
2018年學校實際招生專業40個,覆蓋9個專業大類。在實際招生專業中,屬當地支柱產業相關行業的專業數為35個,占招生專業總數的87.5%,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明顯,布局合理。隨著學校綜合辦學條件的提升學校的招生工作也有了明顯提高, 2015年報到率為77.5%,2016年為76.3%,2017年為82.7%。
2、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學校利用自身位置優勢,為周邊企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結合我校教育資源與鄭州航空港區電子信息產業園、物流園、汽車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根據各產業集聚區的需求,廣泛開展合作,為各企業提供新員工培訓、專業教師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等服務。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也為我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15年為20萬元,2016年為36萬元,2017年為38萬元。
第三部分 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近幾年,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雖然在建設、改革、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學校會再接再厲,及時進行調整和整改。
一、進一步轉變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
思想決定出路,學校進入??妻k學以來,雖然組織了各種高職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學習和討論,但因時間短,辦學經驗不足,導致廣大教師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解還不夠到位。因此,學校將繼續加強高職教育理念的貫徹教育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還會圍繞五大特色專業深入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探索,之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還不能滿足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此,今后學校將以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帶動專業結構的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達到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目標。
二、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學校雖然加大了師資隊伍結構的調整力度,但還存在專任教師分布不夠合理、專業帶頭人和負責人明顯不足、兼職教師比例仍待提高等現象。對此,學校將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勵政策,實行深度校企合作,加強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繼續推行“四個一百工程”建設,即:每年用于教師培訓費用100萬元,3年內再培養100名雙師型教師,招聘100名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100名各大中型企業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社會能工巧匠。同時加大對校內現有專任教師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使雙師素質教師比例最終達到80%以上,具有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35%以上,兼職教師比例達到25%以上。學校將著重加強對具有引領作用的專業帶頭人和優秀教學團隊的建設,力爭在省級同類院校中達到領先水平。
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六日